走进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展示的票据储放在储藏室的恒温柜子之中,用塑料薄膜封装起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时期进入帮会和结拜等行为也都要立下相应字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每一张票据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梁宏志的工作,就是搜集这些故事,并且进行研究。“这些故事凝聚在方寸之间。”梁宏志如此解读。

 

  “早在先秦以前,中国的信用票据就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其后票据历经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演化与发展。”梁宏志说,有历史、有故事的票据就如同一扇扇窗户,如今的人们透过它们来发现过去时代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值得一说的是,票据不仅是有意义的收藏品,还是进行教学与研究的实物标本,同时也是在抢救和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

 

  于是,在2007年,贵州财经大学正式成立票据馆,这是我国高校成立的首家专题票据博物馆。

 

  梁宏志是票据博物馆的馆长。

 

  他的工作之一是到全国搜集票据,这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契约文书、纸钞、股票、债券等。到目前为止,票据博物馆已经收藏上万张票据。

 

  这里面,有明清时期的卖身契,一张红纸上面还有个“囍”字;有民国时期的黑社会入会证明,这个证明表示那个时期的黑社会是官方承认的;还有解放后的粮票、布票等,甚至还有粪票,此外,票据博物馆还收藏了面值只有0.0165市斤的食用油票。

 

  这些票据背后,无一不反映当时时代的背景和故事。

 

  人民币上的错字

 

  梁宏志2012年开始到票据博物馆任职,彼时,馆藏的票据已经有上万张。

 

  在这之后的三年,他也时常带着审计和纪检,去参加大型拍卖会,把一些票据购买回来。除了参加拍卖会,他们还会通过古玩市场、民间搜集以及收藏网站等淘票据。

 

  而这些票据,在购买之前,他都会找到熟识的文物专家进行鉴定。

 

  梁宏志特别注意的一项便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纸币的收集。因为“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是1999年发行的。”梁宏志说,但鲜有人知道,已经退出市场流通的第一、二、三套中的人民竟然有错字。

 

  这个错字就是面额上大写的“贰”字,在第一套人民币有两个版本,比如面额为“20元”的大写“贰”中,“二”在“弋”的上方,这被认为是错字。而面额为“200元”的大写有正确书写“贰”的版本,也有错误书写“贰”的版本。

 

  而到了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所有二的大写全部都是错误书写“贰”字,即将“二”写在了“弋”的上面。

 

  这被坊间戏称为“全世界使用最多的错字”。

 

  除了人民币里面的故事颇多,中国历史上发行的各种纸币,也有特殊的意义。

 

  比如票据博物馆陈列的“大明通行宝钞”,这是明洪武年间发行的世界上最大纸币。还有清政府发行的一种名叫“大清宝钞”的纸币,最早发行于1853年,也就是咸丰三年,前后流通近10年。与同一时期发行的户部官票一样,都是清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危机而发行。

 

  不同的是,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称为“银票”,而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称为“钱钞”。宝钞与银票合称“钞票”,这也是后世“钞票”一词的由来。

 

  到了近代,票据博物馆还陈列有一张面额为“6亿元”的纸币。

 

  这是1949年,新疆省银行发行的。纸币以红色为底色,中间印有孙中山头像,两旁写有金额陆亿元,下角标明折合金圆券壹仟元。

 

  为何会有如此面额巨大的纸币?彼时新疆极度通货膨胀,是军阀想大捞一笔而发行的,刚面世不久就销声匿迹。6亿元看起来金额巨大,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只能买到10只鸡。

 

  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除了馆长的身份之外,梁宏志还是一位老股民。

 

  让他有些骄傲的是,票据博物馆集齐了整个上海老八股的股票。

 

  关于股票,就在2015年5月25日有一个让股民们震惊的消息,上交所决定从2015年5月28日起,暂停博元投资股票上市。

 

  这一事件很有可能成为中国证监会退市新规实施后,纳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的退市第一案。

 

  鲜有人知道,博元投资的前身为浙江省凤凰化工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洗涤用品生产企业。这个公司于1990年12月19日上市。当时市场上市交易的合计有申华电工、真空电子等八只股票,一起被称为上海“老八股”。

 

  票据博物馆收藏的这张浙江凤凰的股票,是1989年发行的,票面用棕红色花纹做框,中间用两只凤凰围绕着工厂图案。

 

  “这次暂停上市事件之后,浙江凤凰的股票变得更有意义。”梁宏志说。

 

  上海“老八股”里面,除了命途坎坷的浙江凤凰,另外一个颇有故事的便是“飞乐音响”。

 

  这个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将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来访的时任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范尔霖,“飞乐音响”由此载入了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史册。

 

  说起股票,票据博物馆还有一张山东莒州矿务局股票。这是1885年也就是清光绪十一年发行的,面额为100两白银。这只股票是第一张在股票票面上注明不卖给外国人的股票,并且明确官息制度和分红制度,是最典型的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中发行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股票。

 

  票据博物院还有一张颇有历史意义的股票,被收藏界称为“新中国第一股”。

 

  这张1949年恒丰毛绒厂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票面为浅棕色,以中国风格的花纹做框,票面注明股份壹万捌仟股以及股东姓名、公司各董事姓名等。

 

  1949年10月1日,正值新中国成立大典。上海恒丰毛绒厂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当日发行了“恒丰毛绒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张股票。公司董事长是当时上海著名绒线大王沈菜舟。

 

  1927年夏天,沈菜舟在上海的一个弄堂口开办了一间小杂货铺,匾额便是“恒源祥”。而1949年10月1日的股票发行,正是恒源祥发展的一个历史里程碑。

 

  卖身契据上的“囍”字

 

  契约文书也是票据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票据博物馆收藏了一张特殊的票据,上面写着,清光绪二十六年,刘氏因生活艰难,无奈将自己的次子卖给同乡一户人家为子所立的契据。

 

  “这样的契据被称为卖身契。”梁宏志说,这是旧时买卖人口时所订立的契约,在现代社会,这种契约一般被认为是无效合同。但在允许人口买卖的古代社会,这种契约具有法律效力,是主人对奴仆主张权利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卖身契被广泛应用在人口买卖的各个领域,甚至是演员加入戏班,工人接受雇佣都需要签订卖身契。”梁宏志说。

 

  有一个特别的情况是,每张卖身契都在红色的纸上书写内容,并且会在空白处写上一个“囍”字。

 

  除了人口买卖会订立契约之外,进入帮会和结拜等行为也都要立下相应字据。

 

  票据博物馆中一张民国时期的进家证,宽约一尺、长约一尺半,青蓝色线画图,证上注明各班各组成员姓名等等,还有“山西省汾阳县兴武泗帮万字班二十五炉香孝组进家证”等字样。

 

  “这是当时青帮的进家证明。”梁宏志解释说。

 

  值得一说的是,青帮的规矩森严,任何人想进家门,必先经过重重考验,一般是先写拜帖,注明自己的家世背景,职业和生辰,然后是三年考核,师父在这期间确定学生的决心和品行。最后,才会有一张进家证,意味着青帮成员的身份得到认可。

 

  青帮原称“清帮”,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1726年,也就是清雍正四年,翁岩、钱坚及潘清所创,三人崇信罗教,远奉明朝山东宗教家罗清为始祖。一说清帮之“清”即为纪念罗清之意,后因避讳,渐改为“青帮”。徒众昔皆以漕运为业,大江南北入帮者很多。

 

  与青帮的进家证不同,结拜时的金兰谱就相对简单,没有考验之说。

 

  票据博物馆中有一本谱长约一米,以朱红色为谱页封面,是民国三十三年河南省偃师县十七人结拜为兄弟的金兰谱。上面写明结拜十七人的姓名、籍贯、年岁、八字以及三代父祖、曾祖等的姓名、出身、官事等等。最后注明结拜的年、月、日。

 

  这种金兰谱形式非常简单,最多在其上写结拜人某某等自愿结为异姓兄弟或姐妹,并写明结拜之人的详细情况。结拜之在祭祀各人祖先后,彼此换帖,然后便以兄弟、姐妹相称。这之后,不仅结拜之人来往如亲人,双方家庭也如亲戚来往。

 

  见过0.0165市斤的油票吗?

 

  梁宏志各地收集票据之时,也会遇到各种“奇葩”票据。

 

  但仔细研究这些票据的历史背景之后,又能发觉其合情合理之处。比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推出的各种票据。

 

  “新中国建立之初,生产资料匮乏,为确保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行了长达近40年的凭票供应配给制度,这一时期的票据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见证。”梁宏志说。

 

  票据博物馆里有一张1965年河南省镇平县粮食局发行的临时食用油票,蓝色花纹做边框,面值为“0.0165市斤”,也就是壹钱陆分伍厘。

 

  面额之小,计量单位甚至达到分并精确到厘,是目前收藏界的面额最小的油票。

 

  为何会有如此小计量的油票? 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当时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主要商品全都凭票定量供应——粮票、油票、布票等等。而这样小到半钱面值的食用油票,是为当地社教干部和下乡工作人员印发的。

 

  那个年代,干部食油定量为每人每月0.5斤,每餐合多少呢? 计算是这样进行的,每月按30天,1天3顿饭,分到每顿饭是90份,每月供应的0.5市斤食用油,正好约是0.0055市斤,即“伍分伍厘”,“壹钱陆分伍厘”是“伍分伍厘”的3倍,是供1天吃3顿饭用的,从这枚小小的镇平县临时食用油票上,可以看到当年干部下乡实行“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优良作风。

 

  “镇平县的这张食用油供应凭据正是当时中国现实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实反映。”梁宏志说。

 

  这个时期,不但有上述油票,还有粮票、肉票、糖票等十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票,此外,还有农业的必需品票——粪票。

 

  票据博物馆就收藏有1960年9月19日制作的粪票,约4厘米宽、8厘米长,上面用蓝色字体书写“茅粪四桶,”和“凭证结算、遗失不补”等字样。

 

  “这是发给农业社和后来的人民公社生产队的。”梁宏志说,那时的化肥很少,城里各公厕、各大单位厕所的粪便都成了抢手货。

 

  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便统一印发粪票,规定生产队凭粪票进城拖粪,各公厕、各大单位厕所管理人必须按月上交一定数量的粪票,城乡违者皆处理。

 

  与“好票”失之交臂

 

  只要有机会,梁宏志都要去淘票据。

 

  这期间,他曾去过黔东南州、铜仁市和安顺市等地,寻找一些有历史意义的票据。“但收获不多。”梁宏志说,在民间收集,我们给出的报价他们往往不相信,谈着谈着他们就不卖了。

 

  “每年会有近50万元的经费用于购买票据。”梁宏志说,他们的身影时常会出现在北京大型拍卖会的现场。

 

  “我们的经费有限,一些票据往往只拍底价,一旦有人跟价,都会放弃购买。”梁宏志介绍,一般来说,拍卖会会连续举办两天,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能离开,生怕错过一张游泳的票据。

 

  即使这样,梁宏志还是遭遇不少遗憾。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的清溪铁厂,始建于1886年。这是清代洋务运动时期的产物,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工业企业,比张之洞在湖北开办的汉阳铁厂还早办三年。

 

  清溪铁厂也是我国洋务运动时期由“官办”向“官商合办”的第一个民族工业,首创了以官商合办“股份制”集资的创业方式。

 

  然而,无论是民间还是市面上都没有一张关于清溪铁厂的票据。

 

  梁宏志觉得特别遗憾,他曾试着几次到当地去寻找相关票据,但都无功而返。直到现在,票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还在时刻关注,如果能有一张,将意义非凡。

 

  另外一次遗憾是与中共第一张公开发行的纸币擦肩而过。这是面额为一元的劳动券,正面是马克思列宁的头像,有刘泰、徐鹤、李树一的签名,年号用的是中华苏维埃元年。据称全国仅存两张,一张在中央军事博物馆,一张在中国人民银行。

 

  梁宏志在回湖南耒阳老家时,又发现了这张少之又少的纸币。“当时过年回家,偶然的机会发现一位老乡手里有一张,他报价300万元。”梁宏志回忆说,后来商量150万元,以半捐半卖的方式拿给他。

 

  “但这个价格实在太高,买不起。”梁宏志说,为了这张票,曾和这位老乡谈了近半年的时间,最终还是未能购买成功。

 

  “如果经过鉴定是真实的,并且购买成功的话,这很有可能成为我们的镇馆之宝。”话语之间,梁宏志眼里有抹不去的遗憾。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