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方匾额将入藏中国匾额博物馆 最老的近800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建摄


      科举匾、忠义匾、宗祠匾、堂名匾、官第匾、敬老匾……5辆20米长的大卡车近日一路从广西浩浩荡荡驶入通州漷县,风尘仆仆2000多公里,车上装载的竟是一块块充满历史感的匾额,“年纪轻”的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瑶王殿”匾,“年迈的”甚至有近800岁的宋代进士匾,整整3200方。这些匾额将成为通州正在筹建的中国匾额博物馆的首批藏品。

 

      文物专家周良说,按一块匾额两米长计算,一块一块无缝连接下去,3200方可连成6400米,长过十里长街,可从东长安街的建国门铺到西长安街的复兴门。

 

      这些匾额的主人、收藏家李烈钧介绍,匾额来自全国各地,是她数十年的珍藏,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宋代嘉定庚辰科状元刘渭题写的“进士匾”,距今将近800年。年代最晚的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社会学者,为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题写的“瑶王殿”匾。这里面还有清朝皇帝民国总统题匾十多方、六部尚书题匾80多方、一省和几省及直隶总督题匾60多方、各省巡抚和布政使及民国省长题匾100多方、翰林题匾500多方……从皇帝到总统,清代和民国历史人物大部分都有。

 

      最为奢华的是一方纯金打造的“慈竹长春”巨大老匾。这方匾长3.63米,高1.36米,厚0.05米,上书“恭祝胡府符老孺人七十二寿 民国五年 簡任零陵知事 刘宝寿”。李烈钧告诉记者,这方匾表面的金箔都是纯金金粉加植物漆涂刷而成的,上面还雕刻着八吉祥图案和贺寿瑞兽,还有一处鲤鱼跃龙门的图案,民间的寻常百姓家不能用这样的图案,由此可见这胡府在当时有着很深的背景。

 

      李烈钧1998年开始收集匾额。选择漷县,得从十年前的那次邀请说起。当时,李烈钧还在广西工作,通州一考察团偶然看到了她的收藏,当即力邀她来通州发展。“2013年,通州又主动和我联系,盛情邀请,让我真的动心了。”李烈钧说,“漷县是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镇,古代匾额这种传统文化气息浓烈的文物,正好与漷县相得益彰。”

 

      通州区漷县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他们正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力争以最好的形式、最快的速度,在漷县建起中国匾额博物馆。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