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馆 汇聚十朝文物

 红墙环绕、翠竹夹道,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是有?二千五百年歷史的朝天宫,这组江南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本身就是一个沉甸甸的歷史。在这里,吴王夫差冶铸兵器,孙权铸造铜铁器,康熙、乾隆御笔题字、题诗,曾国藩亲手在院中植下一株银杏,至今仍绿荫如盖。十万件文物馆藏,上溯远古,下迄民国,见证了十朝都会南京的沧桑歷史。

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是朝天宫古建筑群,图为朝天宫櫺星门雪景-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是朝天宫古建筑群,图为朝天宫櫺星门雪景

 

  红墙环绕、翠竹夹道,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是有?二千五百年歷史的朝天宫,这组江南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本身就是一个沉甸甸的歷史。在这里,吴王夫差冶铸兵器,孙权铸造铜铁器,康熙、乾隆御笔题字、题诗,曾国藩亲手在院中植下一株银杏,至今仍绿荫如盖。十万件文物馆藏,上溯远古,下迄民国,见证了十朝都会南京的沧桑歷史。其中,南京人头骨化石、青釉羽人纹盘口壶、王谢家族墓誌、元青花萧何追韩信梅瓶、七宝阿育王塔等一批文物蜚声中外,定格了歷史深处这座十朝都会的奢华背影。\大公报记者 陈旻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无疑为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史的一件杰作。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于将军山的明代朱元璋养子沐英墓。

 

  此梅瓶一眼望去便令人“震撼”!器身满绘青花图案,白釉处肥厚莹润,青料则浓艷幽茜。腹部绘有三人:正中一头戴官帽男子骑于马上,扬鞭策马,鬚髯迎风飘扬,坐骑正撒蹄狂奔;前方一男子身?长袍,手执马?,伫立河岸边,目光迟滞,思绪不定,他的眼前是一弯潺潺的河水,河中一叶轻舟漂来,艄公挺立船首,手拄桨橹,似在笑脸招呼客人上船。表现的是汉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画面中作为丞相的萧何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韩信负气出走的灰心落寞,徘徊踯躅;艄公的不急不慢,悠闲自得,三人不同的心态,均在画匠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传神。画面之中点缀以松树、竹叶、梅花、芭蕉、山石等纹饰,画面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布局精当,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器物通体散发出幽幽的宝石般色泽,青料点染处留下透入胎骨的黑色斑点。

 

  关于这件梅瓶的来歷,流传多个版本。据南京市博物馆介绍,一九五二年,内地在开展文物普查徵集,夫子庙一古董商人向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提供了一条线索:有一位商人曾从盗墓者手中购买过一隻瓷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而这瓷瓶的出处,据传是一九五○年从南京江宁将军山一处墓葬中盗掘的。

 

  国宝级藏品十亿不卖

 

  将军山原名观音山,后因埋葬明太祖朱元璋养子沐英及其后人被百姓改称为将军山。当时人民政府正严查盗墓,一些盗墓者也相继被抓捕,其中首犯被处以极刑。同时“三反五反”运动也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这位古董商人最终向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交出了这件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经专家鉴定,这是一件国宝级文物,它的烧製年代应为元代的中晚期,为景德镇官?出品,胎质洁白坚韧,用进口钴料烧成的青花发色苍翠浓艷,呈色稳定,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最高艺术成就。

 

  一九五九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盗墓者指认的墓葬进行了清理,墓葬中的大多文物已被盗掘,但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发现了一方龟钮石印,印文阳刻了“沐英”二字,证实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沐英。

 

  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涛说,这件梅瓶高四十四点一厘米,口径五点五厘米,底径十三厘米。有意思的是,梅瓶上所绘纹饰虽为中国传统戏曲故事,然画面中出现的艄公,其长相、髮髻与装束却明显带有西域人的特点,应与元代帝国地跨欧亚大陆有关。此外,元代青花瓷器中人物纹作品极为少见,目前所见的人物故事有“昭君出塞图”、“周亚夫屯军细柳营”、“三顾茅庐”、“四爱图”、“鬼谷子下山图”等。毕竟在元代当时的製瓷技术条件下,成功的人物纹青花瓷器弥足珍贵。这件青花梅瓶在製胎、绘画、烧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堪称“稀世珍瓷”。

 

  另外,为了“防伪”,这件梅瓶无论在何处展出,都有固定的展示方位,参观者只能从正面看到萧何策马狂奔的图案,而画面中其他两位“主角”,即负气出走的韩信和手拄桨橹的艄公,都隐藏于侧后方从无示人,从而令作伪者顿足。

 

  二○○五年,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二点三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成交价的世界纪录,而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在内地收藏界一直被视作“十亿不卖”。

 

  三国时期青釉褐彩壶

 

  关于中国古代釉下彩绘瓷器何时出现的问题,海内外陶瓷界曾认为是在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以长沙?为代表。一九八三年,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南京南郊雨花台区长岗村一带发掘了一座东吴晚期的墓葬,出土了一件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它的出土,证明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具备了烧製釉下彩瓷器的先进工艺,把中国釉下彩製瓷工艺出现的时间,从唐代中期提前到三国东吴时期,提前了近五百年。

 

  这件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通高三十二点一厘米,口径十二点六厘米,最大腹径三十一点二厘米,底径十三点六厘米。造型端庄,圆弧形盖,盘口,束颈,溜肩,圆腹,平底。胎色灰白,青釉泛黄,通透油亮。胎上用褐色偏黑的彩绘描绘出不同的艺术形象,辅以贴塑的各种艺术造像,构成一幅浪漫潇洒,充满神秘色彩的画面。

 

  王涛介绍道,最精美是壶肩部三组贴塑:四个等距分布的衔环铺首,两尊佛像,一对双首连体的比翼鸟。佛像螺髻,身后有背光,结跏趺坐在双狮莲花座上。面部轮廓瘦骨清相,还用彩笔描画了八字鬍。双首连体鸟鸟首自然分开,每隻鸟首上仅有一隻眼睛且较突出,口衔一物。身躯连为一体,翼伸张,足屹立,作俯栖状。一对双首连体鸟正好构成一对壶系。王涛说,这是两晋时期被当作神物的比翼鸟。

 

  而最神奇的是壶腹部的两排持节羽人,上排十一人,下排为十人,高低交错,两两相对,空隙处还穿插点缀?疏密有致,飘忽欲动的仙草和云气纹。羽人身体极瘦,背脊生毛,飘逸有动感,头有双角,双手持节。考古专家推测,这些羽人应是神仙使者,他们神情恭敬,态度虔诚,似乎正在等候?墓主人灵魂的归来,引导升天。

 

  盘口壶彩画中还描绘了多种生动、奇异的艺术形象,鸾鸟器宇轩昂,神禽翩翩起舞,白虎威风显赫,比翼鸟雍容华丽,佛像庄重肃穆,仙人虚幻神奇,仙草、云气栩栩如生,充满了神仙怪异的气氛,呈现出一派飘渺虚幻的天界风光,与中国古代神话、谶纬、神仙家、道教乃至佛教都有相关之处。

 

  南京市博物馆的这件盘口壶是考古界迄今为止所见用釉下彩绘美化瓷器的最早典型,也是迄今所见东吴时期最完整的绘画艺术珍品。古人是用褐黑彩在瓷胎上作画,然后罩透明青釉,入?经一千三百度左右的高温烧成,将製瓷工艺和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拓了瓷器装饰的全新境界。

 

  明代金头面精美绝伦

 

  在南京市博物馆众多珍宝里,王涛对一组八件“明代镶珍珠嵌宝石金头面”赞不绝口,情有独钟。这套二○○八年出土于南京江宁区明代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四世孙沐斌继室夫人梅氏墓的金头面,雍容华贵,精美绝伦,为目前内地最为完备精美的一套。

 

  头面,是指冠上的装饰,用于插在髮髻周围的各式簪钗,掩映在云鬓中,呈现出宋词中“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效果。头面自宋代起成为贵族妇女髮髻的主要装饰,到了明代式样造工更为讲究。这组头面有装饰于髮髻中央的金嵌宝石挑心一件、插于鬓角的金累丝嵌宝石云形掩鬓一对、直插入髮髻顶部的金嵌宝石火焰纹顶簪一件、插于髮髻背面中部的金嵌宝石凤纹分心一件、插于掩鬓上部的金嵌宝石莲形簪、银簪、银鎏金耳挖形簪各一件。功用不同,竭尽能巧,体现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显赫家世。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开始为自己在南京东郊的钟山营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史称孝陵。与此同时,朱元璋按古礼法将一批开国功臣死后祔葬于南京周边地区。这些开国功臣的子孙后代死后相聚归葬其先祖的墓葬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明代功臣家族茔园。

 

  南京在明代“中山王”徐达、“黔宁王”沐英、“西宁侯”宋晟等为代表的明代开国功臣家族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一批以金首饰为代表的文物,在造型样式、精美程度和科研价值上,都是明代同类器物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据考古专家介绍,中国古代金银器製作的传统手工艺发展缓慢,至明代以后,金首饰大量用于王公贵族的服饰中,使其在装饰内容、表现手法和工艺製作等各方面都达到了歷史的最高峰。这一时期金首饰的风格迥异于唐宋以来的丰满矫健、清秀典雅,热衷表现浓艷华丽和富丽堂皇。明代金器製作在沿用传统工艺基础上,形成了锤鍱、焊接、镂雕、錾刻、掐丝、累丝、镶嵌等多种成熟的技法,或镶嵌琥珀、玛瑙、水晶、玉石、宝石,或累丝编织立体造型,或錾刻精美细緻的纹饰,使得精美的黄金造型与玉石珠宝等名贵物品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色彩缤纷。

 

  这组出土于梅氏墓中的金头面全部为金质,挑心的形状是一朵盛开的牡丹,工匠独具匠心地将三层形状相同、大小递减的花瓣套接成一起,且每层花瓣上均镶嵌有宝石,使得挑心造型整体繁而不乱、层次分明、立体感十足。两枚顶簪的簪面呈心形,为上、中、下三层套接而成,中、下两层通体为镂空的火焰纹,每层边缘均嵌有宝石,上层则为菊花状花托,镶嵌一颗红宝石。分心以花托样式镶嵌了七颗呈一字形排列的红、蓝宝石,中部宝石四周镂刻有鸾鸟形象。掩鬓簪面为云形,与梅花形的钗簪互为映衬。每件首饰上均镶嵌有玲珑剔透的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水晶石、猫睛石等,奢华极致。

 

  王涛指?有一些失去了镶嵌物的金托内说,里面或许是珍珠、砗磲之类的有机物,因久埋地下而风化无存了。这组金饰品反映出明代金银细作的最高水平,成为南京市博物馆的珍贵馆藏。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