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真正动起来

      当人们惊讶于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对文博的奇思妙想时,我们身边的博物馆又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自佛山日报推出“聚焦佛山博物馆日”专栏后,不少市民通过微信、邮箱、电话,向小编表达对博物馆的参观感受。本周一下午,记者走访了禅城区两家私人博物馆,发现无提前预约,则不能进入参观。

 

      博物馆能否“晚”点关门?

现象一:南海区博物馆清场提前一小时。

 

      市民陈先生打电话反映,上周三下午四点,他欲进入南海区博物馆参观,却被门口工作人员婉拒,并告知“要提前清场参观者,所以不能入内,并建议他下次早点来”。由于该博物馆开放时间为“上午9:00~下午5:00”,陈先生很是不解:“即便要提前清场,也不需要提早一个小时呀?”

 

      媒体工作的王小姐遇到同样困惑,“上周早上九点,我到南海区博物馆参观,工作人员不让我进入,原因是开门时间未到。”

 

      三水区博物馆开放时间为“上午8:30~下午5:30”。有工作人员介绍,早上八点半基本能开门,下午五点博物馆的正门就紧闭了,但市民可以从侧门进入。

 

      记者了解到,很多公立博物馆,考虑清场参观者,普遍采取提前半小时不再让游客进入,也有少数博物馆将开放参观时间提前。比如故宫博物院,其淡季开放时间为8:30,考虑到十一长假参观者众多,提前一个小时开门,游客最早可在7时30分入内参观。

 

      现象二:私人博物馆“无预约,不得参观”。

 

      本周一下午三时,记者前往禅城区金银博物馆,只见大门紧闭,从门外隔着玻璃望去,馆内并无任何文博展示。

 

      之后,记者前往广东岭南酒文化博物馆。一楼工作人员告知记者,周一到周六为开放时间,只接受团队预约参观,“无预约则不能参观,每个月第二个周六为公众开放日。”因无提前预约,记者未能如愿参观。

 

      记者了解到,需“预约”才能参观的私人博物馆还有知隐博物馆、南海玄憬龙博物馆等。知隐博物馆身处校园,并不大范围向社会开放,只接受提前预约的参观者,周六、周日不开放。

 

      玄憬龙博物馆馆长谭任铭表示,目前该馆不能面对公众开放的原因是开馆开销大,工作人员工资、水电、安防等开支,每月大概要投入20多万元,目前旅行社的预约都推掉了。

 

      博物馆展览“动”不起来

 

      现象一:私人博物馆,展览内容长期不更新。

 

      记者来到高明世纪钱币博物馆,系统而专业的钱币历史展,不仅让专业人士称赞,也让市民从中一窥钱币历史。但记者发现这场展览长期不变,与去年、前年展览内容,无太大变化。

 

      在南海玄憬龙博物馆,奇石展与去年相比,内容无明显变化。

 

      在知隐博物馆内,数量庞大的瓷器、瓷片展,仅靠有限的文字来图解,对于普通市民而言,看懂这些瓷器历史,并不容易。

 

      在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展览区、文化体验交流区的文化展览与去年相比,展示内容变化不大。而“桑基鱼塘”湿地生态公园随着四季更替,景观上有所不同。

 

      现象二:公立博物馆,展览形式太“沉闷”。

 

      记者发现,“5•18”博物馆日,祖庙以及南海、三水区的博物馆的专题展,展出时间均在二个月左右。

 

      正在三水区博物馆展出的三水收藏家藏品展,不少展品的文字表述不详细,让参观者看得“云里雾里”。有些老瓷器写清楚了出品年代;而一些作者尚在世的当代景德镇瓷器,却没标明出品年代,混杂在老瓷器中展示。有市民向参加展览的藏家咨询时,藏家则回复,“不用标,藏友们都看得懂……”

 

      支招:博物馆可转变服务理念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陆建松认为,延迟开放时间或提前清场时间,说明博物馆存在管理上疏忽,主要问题是体制内的管理者,服务理念的落后,“很多文博单位执‘朝九晚五’工作制,文博活动缺乏创新、创意”。

 

      “很多地方的公立博物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展览内容通俗性不足,学究气太浓,枯燥乏味,展示内容逻辑清晰度不强,平铺直叙,观众看不懂或看得很累;展览形式表现依然陈旧,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多为图文版面加文物说明标签,互动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不足,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不强,难以保持观众参观的欲望。”陆建松谈道。

 

      近年来,陆建松参观了不少私人博物馆。他说,管理者不是企业家,就是收藏家,懂得一定收藏经验,但普遍缺乏文博管理经验。

 

      “与国外相比,中国私人博物馆缺乏政府以及政策扶持,烧钱养馆几乎成了常态。出现‘预约即参观’的现象,关键在于建馆的出发点不是面向公众,有的出于企业文化展示,有的出于文博藏品、藏家自身的宣传。”陆建松谈道。

 

      记者看来,多元文化的时代,人们对文化消费是可选择性的,人们甚至可以飞到北京、海外,去故宫、罗浮宫欣赏一场精彩的文博展览,文博单位管理者们若不以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是较难留住市民的。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