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收藏达人建民间博物馆

  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各式各样高大上的博物馆、收藏馆都在这天华丽变身香饽饽。这不,武义就有位收藏达人建了一座民间博物馆,把22年来自己收藏的1.8万件民俗藏品搬到农村文化礼堂定居。

  这两天,武义县王宅镇陶宅村的村民发现,村里的文化礼堂变了样。原本千篇一律的农村文化礼堂里,出现了不少“60后用过,70后见过,80后听过,90后听都没听过”的收藏品。大到民国时期的水车、打谷机,小到指甲大小的砗磲、崖柏雕刻,还有切割烟丝的“烟马车”,储存粮食的食桶,晚清时期女子出嫁的首饰、刺绣嫁衣、花轿,民国时的诉状、手抄佛经、婚嫁喜帖,甚至还有卖身契……品种类型之全、数量之多,堪比专业级的博物馆。

  展柜里,一张民国年间的玫红色铂金喜帖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柔软细致的纸张、工整的小楷字体,金色的“普通礼书”四个字在复杂的图案中依然清晰。“太精致了,现在买的任何请帖和它相比都弱爆了。”90后女生小林看了啧啧称奇。

  喜气洋洋的喜帖旁边,两张红色的卖身契让参观者沉默。陶宅村收藏达人陶俊伟告诉记者,两张契约都是从武义柳城收藏的,红纸黑字,字迹粗陋,且多为代笔。在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不少底层老百姓不识字,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选择卖身,有的是卖妻,还有的是卖女,而价格仅为40块大洋(相当于当时一年的收入)。

  据了解,这是陶俊伟在今年4月布置完成的,而里面的上万件收藏品是他22年的收藏所得。“8岁开始收藏,第一件藏品是一枚小铜钱;18岁,带着10元钱走村串巷收回一堆瓶瓶罐罐;24岁,正式入行收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陶俊伟是村里有名的收藏家,这么多年,不知不觉“以收养藏”收集了以明清、民国时期居多,民俗、农耕工具为主的近1.8万件宝贝。

  上个月,他抱着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些收藏品的想法,与村里沟通,把原本“私享”的宝贝搬来了文化礼堂。他说,自己做收藏20多年,骨子里对传统文化怀有一种情结,希望把这些记忆留下来。“收一件少一件,如果再不去保护这些老物件,我们的后辈可能就再也看不见了。”

  自此,礼堂成了小有规模的民间博物院,不仅有农耕文化展厅、民俗文化展厅,还有著名农学家、土生土长陶宅人方悴农展览馆。这里也一下子成了孩子、老人休闲时最爱来的地方,乡亲们为此笑称陶俊伟为“陶馆长”。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