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收藏达人建民间博物馆
2015-06-03 17:11:33 作者:汪蕾 温君凯 来源:金华日报 已浏览次
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各式各样高大上的博物馆、收藏馆都在这天华丽变身香饽饽。这不,武义就有位收藏达人建了一座民间博物馆,把22年来自己收藏的1.8万件民俗藏品搬到农村文化礼堂定居。
这两天,武义县王宅镇陶宅村的村民发现,村里的文化礼堂变了样。原本千篇一律的农村文化礼堂里,出现了不少“60后用过,70后见过,80后听过,90后听都没听过”的收藏品。大到民国时期的水车、打谷机,小到指甲大小的砗磲、崖柏雕刻,还有切割烟丝的“烟马车”,储存粮食的食桶,晚清时期女子出嫁的首饰、刺绣嫁衣、花轿,民国时的诉状、手抄佛经、婚嫁喜帖,甚至还有卖身契……品种类型之全、数量之多,堪比专业级的博物馆。
展柜里,一张民国年间的玫红色铂金喜帖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柔软细致的纸张、工整的小楷字体,金色的“普通礼书”四个字在复杂的图案中依然清晰。“太精致了,现在买的任何请帖和它相比都弱爆了。”90后女生小林看了啧啧称奇。
喜气洋洋的喜帖旁边,两张红色的卖身契让参观者沉默。陶宅村收藏达人陶俊伟告诉记者,两张契约都是从武义柳城收藏的,红纸黑字,字迹粗陋,且多为代笔。在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不少底层老百姓不识字,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选择卖身,有的是卖妻,还有的是卖女,而价格仅为40块大洋(相当于当时一年的收入)。
据了解,这是陶俊伟在今年4月布置完成的,而里面的上万件收藏品是他22年的收藏所得。“8岁开始收藏,第一件藏品是一枚小铜钱;18岁,带着10元钱走村串巷收回一堆瓶瓶罐罐;24岁,正式入行收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陶俊伟是村里有名的收藏家,这么多年,不知不觉“以收养藏”收集了以明清、民国时期居多,民俗、农耕工具为主的近1.8万件宝贝。
上个月,他抱着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些收藏品的想法,与村里沟通,把原本“私享”的宝贝搬来了文化礼堂。他说,自己做收藏20多年,骨子里对传统文化怀有一种情结,希望把这些记忆留下来。“收一件少一件,如果再不去保护这些老物件,我们的后辈可能就再也看不见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