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龙虬庄遗址9只陶猪集体卖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猪形陶罐部分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记者昨获悉,南京博物院特意打造了“萌”路线: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民国馆-艺术馆-非遗馆。南博特意罗列了10件代表性的“萌”文物,其中就有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一组猪形陶罐,以及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犀牛+鎏金驯犀奴俑。

      南博的“萌”文物中,年龄最大的可以算是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9只憨态可掬的猪形陶罐,它们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有的翘嘴睁眼、有的抿嘴拱鼻、有的愁眉苦脸,还有的眯眼憨笑,生动逼真。对于这一组猪形陶罐,南博的工作人员还为它们设计了一句旁白:“嘘!秘密呀,其实我有个比我小很多的弟弟叫麦兜……”

      考古专家称,这9只憨态可掬的小猪,是1992年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这组陶罐的注水口设在猪的背部,既实用,又有艺术性。

      南博的“萌”文物中,除了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9只猪形陶罐外,还有江都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犀牛和鎏金驯犀奴俑。

      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发掘以来,引起了各界关注,也曾轰动一时,经考证,一号墓的主人是江都王刘非。在江都王陵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鎏金铜犀牛和鎏金驯犀奴俑这一组文物,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它们有些特别的造型,南博的工作人员设计了一句旁白:“主人,我这么肥硕的体型适合这样卖萌嘛。”

      考古专家表示,这组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的鎏金铜犀牛和鎏金驯犀奴俑,制作得非常写实,当时的工匠应该是根据实际的动物才将犀牛做得如此生动逼真。

      通过对犀牛进行形态学初步研究,表明这种犀牛为亚洲犀牛苏门答腊种,现产于东南亚的它,必定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了汉王朝,成为汉代工匠精细制作的工艺品对象。

      当然,包括鎏金铜犀牛和鎏金驯犀奴俑在内的域外珍品在江都王陵被发现,见证了早在西汉时期,扬州就有了中外物质文化交流。据了解,汉代的东西方之间通过“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进行连接,在汉王朝物品被运往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的同时,这些地区的工艺品和原料也源源不断进入汉王朝。在江都王刘非安息的一号墓出土的铜器中,鎏金铜象、鎏金铜犀牛与驯象奴、驯犀奴,均为国内首次发现。专家表示,这些域外珍品的出土,也将助推扬州正在进行中的“海丝”申遗工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