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在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活起来”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深入推进,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与时俱进,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全力以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深入推进,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与时俱进,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全力以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让社教宣传工作“活起来”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差异化研发策划出20余项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社教活动。在重要节庆日期间,都要开展与传统风俗相关的互动活动。其中“寻宝小先锋”“霓热考古新发现”“古韵包头—青花瓷盘我来绘”等活动已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金典品牌。精心策划推出的《文博大讲堂》拉近了文博专家与普通观众的距离,掀开了大众赏析古玩的面纱;与专业剧团合作引入的儿童剧《小吉普变变变》更是让观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场演绎的蒙古族“呼麦”和“长调”,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蒙古族文化苍茫豪迈的同时,也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通过这些“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场景互动活动,吸引了众多少年儿童和家长走进博物馆,享受着第二课堂带来的精神食量。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是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包头市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在未成年教育和辐射基层开展社教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式。先后与多所院校合作共建教育培训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馆内开展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在寒暑假期间,举办的“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已成为一项特色教育品牌,深受老师和家长的欢迎。

      在发挥教育阵地的同时,内蒙古包头博物馆结合文化惠民“五进”活动,积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在部队、在社区、在学校、在农村经常能够看到博物馆宣传小分队奔波忙碌的影子,耐心的讲解、精美的图版让基层观众切实感受到了文化的亲近与厚重。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将举办大型活动启动仪式和精彩的展览互动活动,并组织队伍深入基层开展多场异彩纷呈的宣传活动,真正让社教活动“活起来”。

      让陈列展览“活起来”

      2008年5月,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在自治区盟市级博物馆率先实行了免费开放,参观人数逐年增长,观众对博物馆提供高档次、高水平展览服务的要求和期盼越来越强。在不断完善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制订了“总体设计、局部改造”的展陈提升计划。先后对“包头历史文物陈列”等展厅进行了改陈,更新了展具展台、更换了发热耗能的灯具、订制了先进的金属独立展柜、增设了多媒体影音系统和服务功能,一个个焕然一新的展厅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全新的感觉和艺术的享受。2014年,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重点打造了岩画精品陈列展览。该展厅经过2年的精心筹备、设计、施工,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岩画展厅全面开放,成为备受观众青睐的特色展览。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每年自筹和引进临时展览十余项,为观众提供风格迥异、特色独具的展览。展览内容有讲述老包头人自己故事,地气十足的“老包头记忆”“绥蒙·包头——抹不掉的印迹与记忆”等展览;有追忆革命先辈丰功伟绩,讴歌波澜壮阔革命史实的“中国共产党包头历史图片展”“井冈山精神”等展览;有展示异地风俗、民族魅力的“彝漆古韵—凉山彝族漆器展”“穿越古滇文明之光—云南玉溪文物精品展”等展览;有一展大馆风采、精品荟萃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马文化展”“丝路遗粹——甘肃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等展览;还有书画展、奇石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各具特色的展览不一而足。

      让赴外巡展“活起来”

      扩展博物馆文化覆盖面和传播范围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举措。2006年,内蒙古包头博物馆迈出了赴外展览的第一步,精选本馆的藏传佛教唐卡展品到大连旅顺博物馆展出,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

      2008年,细心筹划、遴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形成了“塞外风情、草原古韵——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开启了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长达近7年的漫漫巡展路。福州展一炮打响,自此,该展览一发不可收拾,进江浙、入两广、上云贵、过川陕、跨新疆、赴滨海,途径大江南北13个省40余座城市,巡展所到之处频获赞誉。2013年,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打造又一展览力作“地毯上的艺术”,赴河北廊坊、唐山、山海关等地博物馆展出,均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文化传播执着的追求,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收获了巡展路上各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进一步加强了与兄弟馆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搭建起了馆际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为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让专业队伍“活起来”

      博物馆的发展关键在于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馆内坚持每周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活动,聘请馆内外专家学者以PPT等形式图文并茂地讲授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馆藏文物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挖掘其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全面揭示每一件文物的历史内涵。

      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多措并举。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每年拟定一部分学术课题和学术论文,供馆内每一个职工参考认领,年底上交学术任务完成情况,激发了职工潜心钻研业务知识,不断转化业务成果的积极性。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委派专技人员参加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物局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班和学术会议,拓宽学习渠道,提升学术水平。对符合条件的专技人员,鼓励其报考专业院校进修深造,积极争取相关政策的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外出巡展也是学习交流的绝佳机会,通过与各地博物馆召开学术交流会和经验恳谈会、探讨学术问题、研究专业难题,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不断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和学术能力,为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真正让专业队伍活了起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