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黄家大院:浙西南的木雕博物馆

在松阳县城西北2公里的望松街道乌丼村,有一处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成于民国九年的古建筑,那就是由当时松阳首富黄中和、黄绍桂、黄秋光祖孙三代苦心建筑的黄家大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松阳县城西北2公里的望松街道乌丼村,有一处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成于民国九年的古建筑,那就是由当时松阳首富黄中和、黄绍桂、黄秋光祖孙三代苦心建筑的黄家大院。

 

      置身占地面积近10亩的黄家大院,仿佛徜徉于艺术的殿堂。这里的木雕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观之让人赏心悦目。笔势刚劲有力,以刀代笔,于细微之处可见黄宅木雕的鬼斧神工,不愧是集书、画、雕艺术为一体的杰作。

 

      世代经商积攒丰厚150年前黄中和建武技楼

 

      走进黄家大院,最先看到的是前院百寿厅,但黄家最早的宅院,却是中院武技楼。

 

      据《黄氏家谱》记载,清康熙甲辰年(1664),黄氏先祖黄万侃合家由江西永丰县迁至如今的乌丼村定居。黄家大院始祖黄中和,跟随岳父蔡懋喧经商,常往返温州丽水一带,积攒渐丰,又于清末精选松阳特产烟叶、厚朴等远销东南亚,从此家业逐渐兴旺发达。

 

      同治年间(1862-1874),黄中和规划建成了武技楼。武技楼俗称“五间”,为单进五开间两轩房,室内质朴典雅,门窗上雕有杂技、武术人物故事图案,内容丰富。其西首为家祠,东首是宗祠。过道和回廊穿插有致,过道的东、西两首都有门楼,将前后院有机地连在一起。门楼木雕以竹为主题,生动形象,令人叫绝。

 

      “主人以武术和杂技人物为主题雕刻房屋的构件,显示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不满和反叛,以及个人对尚武精神的追求。”松阳县博物馆专家杨建国说。

 

      不愿为官继承父业 黄绍桂在后院续建梅兰轩和竹菊轩

 

      从武技楼再往前走,就是后院梅兰轩和竹菊轩,那是他的次子黄绍桂建的。

 

      黄绍桂虽是同治初年增贡生,但由于长期对清政府的腐败不满,悄然返回家乡继承父业。光绪二十四年(1898),处州遭遇旱灾,粮食歉收,哀鸿遍野。时署严州府学训导的黄绍桂自愿出谷1600石赈济灾民。处州知府赵亮熙即赠以“泽周仁粟”金匾,褒奖其义举,至今还挂在大堂上。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黄绍桂在后院续建了“梅兰轩”和“竹菊轩”。竹菊轩的雕刻主题为竹菊,门窗、栋梁、牛腿、雀替均围绕竹菊这一主题。窗门花板上雕有竹菊和诗文等,还刻有人物故事,融诗书画于一体,更显文雅气度。每个牛腿、帘柱刻雀、鹿、蜂、猴,寓意爵、禄、封、侯。

 

      更令人叫绝的是,门窗工匠用铜丝锯锯出纤细的木条雕刻成梅枝和竹节图纹的窗棂,嵌刻小若指尖、雕刻细微的花草和蝶、鱼、蟹、虾、蝌蚪、蜘蛛、田螺、蜻蜓、蜜蜂、蝙蝠、壁虎等昆虫、动物,整扇门窗以画代窗,借窗作画,出神入化。

 

      梅兰轩的整体格局与竹菊轩相同,区别在于雕刻主题为梅、兰。1983年9月,后院东楼梅兰轩木构部分被拆除,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仍为原样泥墙。

 

      为挽回“一条辫子五万五”的面子爱国志士黄炎斥资兴建前院集成堂

 

      前院集成堂,是黄绍桂的儿子、爱国志士黄炎建的。

 

      黄炎,字秋光,生于1903年春。黄炎赴日本经商,结识了孙中山、廖仲恺等志士,不仅宣誓加入兴中会,还向兴中会捐助2000元大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黄炎还发去了贺电。

 

      然而,作为省参议员的他回到丽水,在欢迎宴会上,一位官员突然用木棍挑下黄炎的帽子,指着头上盘的辫子呵斥他是假革命。处州军政分府督军不容分辩,宣布“十日后处决黄炎,若想活命,缴罚金10万”,并立即指挥手下将黄炎拘押入监。幸好后来,黄炎的儿子求见孙中山,这才只交了五万五千块大洋,放了黄炎,才有了“一条辫子五万五”的典故。

 

      为了挽回面子,民国七年(1918),黄炎又斥资五万五千块大洋,请来石仓木工名匠精心设计主体建筑,又聘请东阳木雕大师细雕室内装饰,历时三年方成。他将此宅命名为“集成堂”,意为“凡事必须集才智和劳作而大成”。大宅门额上“晴岚积翠”四个大字为其手书。过了几年,黄炎六十大寿,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还赠送了“花甲同周”的牌匾。

 

      “集成堂”又名“百寿厅”,这是因为厅内雕刻均围绕“寿”字主题,牛腿和雀替上共雕有208个篆体“寿”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每个“寿”字各臻其妙,绝无雷同。

 

      厅中所有牛腿、雀替上雕有龙、凤、鱼、狮、猴、麒麟、松鹤、蝙蝠、喜鹊登梅、凤戏牡丹、五子登科、岁寒三友等图案,并用松竹、牡丹、祥云、卷草、波浪搭配衬托,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可以看出,“百寿厅”的木雕装饰,不仅体现了黄宅主人盼望子孙能够金榜题名,更是教诲后代做人应向松、竹、梅一样高风亮节,以求流芳百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