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特展”在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开展

      5月15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手策划的“黄金稻现——河姆渡文化特展”开展,让萧山市民在家门口领略一回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的“饭稻羹鱼”生活,展览将持续到7月17日。

      展览分为沧海桑田、日出而作、湖畔人家和心灵之声四个部分,共有88件具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文物面向社会公众展出,件件都堪称是重量级的,展示了先民舟楫穿梭、炼泥制陶、纺线织布、穿针缝衣的真实生活写照。此次展览内容,就是紧扣这些文化内涵而开设。在“沧海桑田”版块,市民将看到犀牛臼牙、四不像角、雁下颌骨、鱼鳃盖骨、金枪鱼脊椎骨等展品。而它们的历史背景是“七千年前的杭州湾南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那里大型哺乳动物出没,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是禽鸟们的天堂。“男人们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稻田, 荡桨河湖, 张弓引箭, 女人们手提篮筐隐现在山丘树丛……”这是在“日出而作”展览版块市民将感受到的场景。稻谷、骨耜、葫芦籽、骨镞、陶弹丸等展品将带你感受河姆渡先民群体劳作的生活风采。在“湖畔人家”版块,榫带卯眼木构件、石斧、石锛等展示的是先民舟楫穿梭、炼泥制陶、 纺线织布、穿针缝衣的真实生活写照。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鸟和太阳是河姆渡先民表现最多的艺术形象,你可以在“心灵之声”中一睹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刻纹瓦形陶块、鱼藻纹陶盆、太阳纹象牙蝶形器等图腾象征物。

      在开展当天,在跨湖桥文化讲堂还了举行了《饭稻羹鱼——河姆渡七千年文明》公益讲座,讲座分河姆渡文化概况、内涵和来源与传播等三个部分,以“饭稻羹鱼”为主题,对河姆渡文化从理论上进行了概括和讲解,通过大量出土遗物、遗迹,结合近现代民俗学资料,展现七千年前生活在宁绍平原地区的河姆渡先民生产生活的情景,阐述河姆渡文化不同凡常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深度。观众们在聆听了讲座后,再去看看那些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用来吃饭、生活的用具,大家是不是会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有更深入的感受和了解呢?(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