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文物精品首次亮相山东

      《太阳契丹——大辽文明展》开幕式8日在山东博物馆举行,这是辽代文物精品第一次在山东集中展示,展览汇聚了辽代规格最高的珍贵文物,再现了契丹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多元宗教信仰。

      《太阳契丹——大辽文明展》由山东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共同主办,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角度全面而立体地展示了大辽文明的盛况。据了解,本次展览集中了辽代规格最高的文物精品,包括列入“20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的“辽陈国公主墓”精品出土文物,入选“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耶律羽之墓”和“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共计32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9件(组)。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于宝东表示:“辽代文物虽然很多,但是精品并不多,这次我们几乎把出土的辽代文物精华全都拿来了。”

      契丹人世代聚居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西辽河上游地带,属于东胡族系鲜卑族的后裔。自公元916年契丹族建立“大辽”,至1125年被女真族所灭,辽王朝曾雄踞中国北方二百余年,与北宋、西夏王朝鼎足而立,形成了游牧与农耕文化有机融合的辽文化。于宝东介绍说,契丹族是非常重视丧葬文化的民族,而且萨满教文化盛行,这使得辽代墓葬的文物非常有特色。“比如‘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金面具是男人男相、女人女相,非常特别,银丝网络等也都十分珍贵。”

      佛教文化色彩浓重也是辽代文物的一大特点,展览中一串硕大的琥珀璎珞让人叹为观止,于宝东讲解道:“璎珞其实就是佛珠,从中国古代历史来看,只有契丹人的璎珞是最完整、最厚重的,纯金、纯玛瑙等等都有,制作非常精良。这串琥珀璎珞原产自西亚波罗的海沿岸,体现了外来文化对大辽文明的影响。”

      据了解,山东博物馆随后还将陆续推出蒙古族、女真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系列文明展,探索其对整个中华文明的推动作用。契丹族是第一个将中国北方统一的少数民族,《大辽文明展》成为该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山东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思克表示:“山东的地理位置特殊,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战争与融合的中间地带,山东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非常之大,我们想通过这一系列的展览揭开这层神秘面纱。”据悉,本次展览展期为3个月,将持续至8月2日。自5月1日开始试运行的《大辽文明展》仅在五一期间就吸引了5万人前来观展,反响热烈。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