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引进“庄严宝相——旅顺博物馆藏佛教艺术珍品展

      4月27日,“庄严宝相——旅顺博物馆藏佛教艺术珍品展”在沈阳故宫飞龙阁、翔凤阁展厅开展。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曾在印度盛行千余年。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因路线不同受到各种各样地域文化的影响,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嬗变。佛教的流布及发展,带来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佛寺、佛塔、佛像、佛画、佛经等附属品的制作随之兴盛。

 

      历代佛教造像是旅顺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种类之一。“庄严宝相——旅顺博物馆藏佛教艺术珍品展”从其馆藏佛教艺术藏品中,精选出63件(套)文物珍品,主要展现佛教自诞生之地的古印度,经由新疆传播到中原地区的发展脉络,集中展示了古代印度佛教造像、新疆地区出土的白灰膏佛像及绢画上的佛像、汉传及藏传佛教造像等,试图以实物的形式揭示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流布及其地缘文化特征。

 

      展览共分古代印度佛教造像、西域佛教造像、汉传佛教造像、藏传佛教造像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古代印度佛教造像”为当时建筑与雕刻艺术水平的反映,也使我们得以从侧面了解古印度佛教活动的状况。第二部分“西域佛教造像”展示我国西域地区佛教造像受到古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直至公元4世纪左右,逐渐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真正开始了“本地化”进程。第三部分“汉传佛教造像”展示我国早期汉传佛教造像受古印度及中亚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至南北朝以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造像风格。主要表现为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隋唐时期的“典雅华贵”、宋代的“自然写实”、元明清的“浅显媚俗”等。第四部分“藏传佛教造像”展示的是公元7世纪初,佛教由南亚和汉地传入西藏,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藏传佛教造像在不断吸收、融会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中原等不同艺术元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元代之后开始对内地发生影响;明代以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的出现标志着藏传佛教造像的成熟和鼎盛;至清代,佛教造像已趋于程式化,多追求外表装饰,藏式风格更为明显。

 

      诸佛造像常见的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等,藏传佛造像中度母像十分常见。度母又称救度佛母,多罗观自在菩萨,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共有二十一尊,最著名的为绿度母和白度母。藏民认为绿度母是唐文成公主化身,白度母(七眼女)是尼泊尔赤尊公主化身。

 

      “庄严宝相——旅顺博物馆藏佛教艺术珍品展”将在沈阳故宫持续展至6月25日,感兴趣的观众可在此期间前往观赏,领略佛教文化的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