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南线新疆达玛沟文物亮相西安
唐代的木牍如同现代的信封
唐代泥塑彩绘佛头像
唐代千佛像壁画记者张宇明摄
“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今天起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式与大家见面,西安是这批精美文物第一次走出新疆后来到的第二站。
“裸身舞伎”“汉服人像”同现身
壁画作为极具史料价值的文物,出现和展出时其中的人物多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但在今日开展的“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中却出现了风格迥异、题材不一、人物类别多样的壁画展品。
此次展览汇集了近十年来新疆和田达玛沟遗址出土的壁画珍品51件(组),这些壁画大的长约2米,小的仅有巴掌大小。内容多为佛教题材人物,但其中5块舞伎图壁画是达玛沟东部区域被盗佛寺中出土的伎乐天神像。这5块舞伎壁画中的人物婀娜多姿、神态各异、鼻梁挺拔、线条优美。还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舞伎都是裸身形象,与以往宗教壁画人物着装大相径庭。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室副研究员叶尔米拉说:“这是典型的犍陀罗风格,说明当时社会的艺术品位相当高。”
在众多西域风格浓郁的壁画中,出现了一块绘有汉服男子的壁画,叶尔米拉说:“和田古称于阗,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一座重要城市,在距长安数千公里外的于阗发现汉服人物,说明当时的丝路贸易很是繁盛,多民族融合程度也很高。”
千年前的“信封”上写有消失的文字
在展品中有两件名为“于阗文案牍”的木质文物,外观看上去像一个木盒子,上方木盖成梯形,中间有一方槽,槽中有两个小孔,底座上也有两个小孔。文案书写完后,上下合二为一,可以用绳子穿于小孔之中,将文案固定后再用封泥封住方槽,以避免外人窥探文案中的内容。这种1000多年前的古代“信封”,其精巧体现了古代于阗人的智慧。
展出的两个文案牍中,有一个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来自和田的文物专家艾力·阿不杜拉说:“经过考证,这应该是已经消失的古于阗文字,现在已没有人认识这种文字了。”在长达上千年的民族融合和历史发展中,古于阗文字已经随着它的国度一起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中。
追缴回的壁画经过1年修复后展出
据介绍,展出的壁画有很多是公安机关追缴回来的。在和田地区保存了塔里木盆地数量最多的佛寺遗址,但这些遗址大都被外国探险队染指,出土文物多流失海外。艾力·阿不杜拉说:“目前追缴回的壁画,大约占达玛沟地区出土壁画的10%,且被盗走的壁画大多是壁画中的精品。”
这批文物以前只在新疆范围内展出,去年12月才第一次出疆展览。它们为何至今才出疆?叶尔米拉说:“之前很少出疆展示,主要是因为要做好保护。达玛沟壁画从出土至今,经受了十余年的空气接触,相较出土之前,面貌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这得益于绘画原料和绘画本身技法问题,也得益于和田本地的气候优势。”据了解,这些壁画此次出疆之前,均已在乌鲁木齐进行了为期1年的修复。陕西历史博物馆已为这些文物在西安的气候条件下展出采取了妥善措施。
本次展览共51件(组)展品,分“佛像庄严”、“如是我闻”、“千年幽光”等部分,集中展现了于阗绘画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特色。该展览于2015年4月21日起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东展厅南展室免费向市民展出,展览时间将持续至2015年7月4日。
新闻链接
2000 年3月,和田当地牧羊人在达玛沟乡南部托普鲁克墩挖掘红柳根时发现了佛教塑像,后考古专家们在当地陆续发掘出大约建于7世纪至9世纪的佛塔、佛殿、僧院遗址。其中大量壁画虽多为残片,却仍然绽放着于阗绘画艺术的璀璨光芒,对了解和研究8世纪前后于阗佛教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