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呼吁市民错峰参观
2015-04-20 10:11:05 作者:俞陶然 来源:新闻晨报 已浏览次
昨天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公众开放首日,全天入馆总客流量为10400人次。馆内人数两次超过瞬时最大承载量4000人,馆方启动临时限流。馆方呼吁广大市民错峰参观,尽量避开双休日和节假日。特别是“五一”将临,外省市游客会来参观,建议市民另择他日。
场馆两度饱和 限流次序井然
家住黄浦区西凌新村的徐老伯,是昨天第一位进馆市民。84岁高龄的他,昨天早上6时前就来到自博馆门口。
上午8时30分,自博馆提前半小时开馆,按规定免票(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票)的徐老伯第一个走进场馆。“我以前是单位里的团支部书记,组织团员青年参观过老自然博物馆五六次,对它很有感情,所以今天一早就来啦。”徐老伯告诉记者,新馆没有令他失望,“空间比老馆大,很优雅,地段又好。许多标本我记得在老馆见过,感觉很亲切”。
与徐老伯差不多同时进馆的参观团队,是松江区洞泾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共85人。孩子们戴着统一的帽子,在家长带领下经绿色通道走进场馆。领队陆先生说,他是自然科学爱好者,去过20多次老自博馆。老馆关闭后,就一直关注新自博馆,终于等到了开放这一天。“自然博物馆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向大自然奥秘的窗户,带他们参观自然博物馆的重要性,不亚于学习语数外。”
上午9时多,对新自博馆充满期待的市民越聚越多,购票、入馆通道的队伍都长达上百米。许多自博馆工作人员、志愿者和警察忙碌地引导游客,维持秩序。据介绍,当天馆内外的志愿者有100多名。
上午10时35分,电子屏显示当前馆内人数超过4000人,自博馆随即启动临时限流措施。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通知排队市民,自博馆已限流,售票窗口和1号门关闭。排队入口处竖起“场馆已饱和,请错峰改日参观”提示牌。静安雕塑公园也采取限流措施,暂不允许游客入园。上午11时55分,馆内人数下降到3500人左右,限流解除。13时25分,临时限流再次开始,至14时解除。限流同时,自博馆内“生命长河”等热门展区实行单向参观预案,以免双向人流对冲。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主任姚强表示,建议市民尽量选择工作日参观,以得到更好的体验。“‘五一’期间,估计外省市游客比较多,希望上海市民改日前来。”
展板文字遇冷 讲解人员缺乏
走进场馆,记者发现,恐龙模型和大型哺乳动物标本是最受孩子追捧的对象。“快看,那条恐龙会动!”看到装有动力机械装置的暴龙,孩子们惊喜连连。在“走进非洲”展区,面对成群的动物标本,带着孩子的家长纷纷举起相机和手机拍摄,仿佛来到了非洲野生动物园。
除了标本和模型,遍布各个展区的电子触摸屏也是吸引孩子的“神器”。在“走进非洲”展区的狮子标本旁,孩子们用手指把狮子、羚羊图案移入圈内,就能知道雄狮和母狮一年能吃多少头羚羊。在“林奈实验室”,由5块触摸屏组成的拼图游戏,令许多孩子爱不释手——点击中间一块屏幕,可选择拼图对象:某种昆虫或鸟类;随后,周围4块屏幕会出现许多动物器官,操控屏幕的4个孩子开始选择与拼图对象匹配的器官,看谁先完成游戏。“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玩iPad,最擅长触摸屏游戏,还能从中学到知识。”一位家长对记者说。
与触摸屏相比,展板文字颇受冷落,不仅孩子不看,大多数成人观众也无视其存在。这些科学性文字能否以更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呢?在一些展区,记者看到了讲解员的身影。他们定时为观众讲解展项背后的科学知识,引来许多人驻足倾听。可惜讲解员人数并不多,许多展区无人讲解。
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副主任、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表示,馆内有12名讲解员,另有12名已经过培训、通过考核的讲解志愿者,分布在8个展区。“我们正在招募、培训志愿者讲解员,随着更多志愿者的上岗,人们在参观过程中能获取更多科学知识。”
此外,观众可通过预约讲解员、租用语音导览器、关注自博馆微信公众号和APP来获取知识服务。其中,语音导览器可播放285个展点的语音讲解,带着它全程听完需要5至6小时。
提醒莫摸标本 馆内勿吃东西
馆方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具有科普、预约等功能,市民可通过它学习知识、预约电影和青少年教育活动。
昨天,在馆内教育专属互动区域——探索中心,举行了多场预约才能参加的儿童教育活动。在探索中心的化石挖掘区,孩子们穿上工作服,戴上护目镜,手拿铲子等工具,在一片硅藻土区域挖掘“化石”。它们埋在硅藻土下,都是真实化石的翻模仿制品。挖到一块后,工作人员就会让孩子通过比对墙上的图示,了解这块化石的种类、出土地点和来源年代。据介绍,自博馆已开发出41项教育活动,希望更多家长带孩子参与,把这里作为寓教于乐的课堂。
馆方还提醒市民文明参观,不要触摸标本,尽量不要在参观过程中吃东西、喝饮料,以免污染标本。在昨天的采访中,记者没有发现不文明现象。有些孩子爬上展项、拍打触摸屏,家长都及时予以制止。自博馆在试运行期间遇到过一些不文明举动,有标本损坏,工作人员希望得到广大市民的配合。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