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个主题制自然博物馆亮相上海
主题制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17日进入开馆“24小时倒计时”。
生命长河232位动植物明星,体型庞大、摇摆自如的恐龙群像,“地球三极”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动物标本,25米巨型蓝鲸“领衔”的古海洋生物群,记录地球演化上下5亿年的知名古地层……将在此迎接八方宾朋。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历史悠久的综合型自然科学博物馆,其前身是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神父韩伯禄创建的“徐家汇博物院”和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创建的“上海博物院”。历经十年精心筹备,如今上海自博馆新馆以一身绿色鹦鹉螺造型正式亮相。
与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自然博物馆等世界主流博物馆不同,主题制是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的一大创新。
“传统自博馆大多严格按照教科书中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排列方式进行策展,不仅展示手段缺乏生机,而且展品布局也难免古板。相比之下,上海自博馆创新性地设置了起源之谜、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态万象等10余个主题,各类标本依据不同主题综合摆放。”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云飞说。
比如,在极地探索主题区,自博馆集中展示了地球南极、北极与具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各自不同的物种特色,既囊括企鹅、北极熊、松萝、海象、斑海豹等截然不同的动植物门类,又借此展示了中国极地科考的部分成果。
“将不同物种、不同元素杂糅,再用一条主线贯穿,这种新型的策展方式不仅可以让观众直观地认识极地,而且还能从更宏大的视角探讨极地在全球环境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张云飞说。
上海自然博物馆总策划梁兆正认为,作为地球演化的“活化石”,21世纪的自然博物馆应当承载起“用人文的视角看自然、用自然的视角看人文”的历史使命,以此探寻人类绚丽多彩的文明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
上海自博馆“人地之缘”展区是人文与自然融合的典型代表。梁兆正表示,中国璀璨的文明历经岁月、积沙成塔,不仅记载于经史子集,而且遍及人们的衣食住行。自博馆从人文角度出发,完整呈现了先民们为适应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所总结出的“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
标本、橱窗、解析图、文字介绍是传统自博馆陈列中经典表现方式。如何让这些经典元素在历史传承中“永葆生机”,上海自博馆进行了系列“微创新”。
1500组“手绘科学绘画”取代传统解析图,科学家指导、艺术家“操刀”,将“手绘科学绘画”作为图文版、电子图文、环境装饰的配图,直观展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200个微电影、100组电子图文、100个互动媒体和1个集馆内APP/微信导览、馆外在线网络查询于一体的“数字博物馆”,满足自媒体时代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1300平方米步入式复原场景,在偌大的“走进非洲”主题区,定时上演精彩震撼的多媒体秀,演示非洲大草原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动物行为特点,既有动物大迁徙的恢弘与壮烈,也有静谧星空下的安详与和谐……
栩栩如生的珍贵标本是一家自然博物馆的“看家本领”。据了解,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9万件藏品。常年公开展示的标本/模型覆盖地球七大洲,总计11000余件。它们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条主线,“娓娓道来”地球演化上下5亿年的沧桑巨变。

责任编辑:angela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