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记忆可能会成为杭州博物馆的民间展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面城墙,一座桥,一块瓦片……这些历史的痕迹酝酿出了城市的厚度,随着时光流逝,它默默累积着,成为这个城市人们脑海中最独特的印记。如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当身边的事物瞬息万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回头看看,那些泛黄的记忆里存留的人和事?

      4月中旬,杭州博物馆与杭州日报联手举办“印象杭博系列·老城记忆”活动,邀您一起回头看,向前走,共同寻找属于一代人记忆中的杭州味道。

      老城记忆

      鲜艳的色彩褪去光泽,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泛黄的纸张卷起页脚,巷子里回响着小贩的吆喝声,人们坐在藤椅上聊着天……时光退回几十年前,那时的一切都慢慢的。

      居住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脑海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这些记忆,会是小时候自家墙门前的街角小巷,会是在雨中走过的那座老桥,也会是河岸边上历经沧桑的一排老屋。然而,岁月如白驹,飞快流逝着,什么时候,低矮的小平房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窄窄的青石板都变成了沥青路。而那些泛黄的老城时光,都渐渐沉睡在我们脑海中,成为一代人心中独有的老城记忆。

      此次“印象杭博·老城记忆”活动,我们将推出故事与老照片两个单元,让大家写一写自己的故事,晒一晒珍藏的老照片,一起共同找寻属于老杭州的“城市印记”。

      老城的故事,由你说给我们听

      曾经有位老人,走遍了杭州的各个小巷,十五奎巷、五柳巷、御街二十三坊……他一边走,一边看,只为记录下老杭州最有味道的地方,找一找藏在这中间的故事。

      不用华丽的辞藻,不用夸张的情节。我们要的故事,藏在市井之间,只要真挚,就足够了。一块石头,它以前干过什么。一扇门,它曾经联结着怎样一座建筑。一座桥,它曾经身披什么传奇。可以是家里长辈说的,可以是茶余饭后朋友聊天,属于你家的老城故事,也和我们说说吧。

      泛黄老照片,唤醒曾经的记忆

      相信在每个杭州人的家里,都藏着那么几张老照片。

      那时的人们很爱拍照,看着镜头,每个人都认真地笑着,只为留下最珍贵的瞬间。因为印照片的成本非常高,每次挑选照片都需要细心斟酌,等印出来后,将大大厚厚的相册翻开,小心翼翼地放进压膜中,一段回忆就在此停留。

      黑白相间的照片泛着黄,看着每一张照片,时间的轨迹是如此明显。直到现在,许多人还是会经常拿老相册出来,一边翻看着,一边和身边人说说照片里的故事。

      在老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景,曾经的人,也可以看到黑白之中的老城,到底长什么样子。

      那时,雷峰塔还没有倒塌,一抹夕阳夕照,与西湖遥相呼应,古韵悠长;那时,河坊街还是一派“原生态”的繁荣景象,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各种手艺人,熟练的茶馆店员为客人倒着茶,介绍着各色茶点;而西湖边的景色与现在也很不相同,那时没有“热门景点”,什么时间,走到什么地点,对着镜头灿烂一笑,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看着这些照片里的你和我,曾经的记忆是不是都被唤醒了呢?那么,就快与我们一起来分享吧,一起说说老照片里的故事。

      除了分享老照片里的故事,我们还会在所有照片中挑选最有内容的几张,去寻一寻它现在的样子,让新老照片“相遇穿越”,碰撞出新的火花。

      活动截止时间:即日起到5月31日

      “老城记忆——故事”报名方式:将你的故事写给我们,字数不限,可以电子版也可以手写,请在文章后留下你的姓名与联系方式;邮箱:yxhb2015@126.com ;邮寄地址:杭州上城区粮道山18号杭州博物馆

      “老城记忆——老照片”报名方式:将你的老照片(必须是黑白照)扫描或翻拍一份给我们,并要附带照片的说明;邮箱:yxhb2015@126.com ;邮寄地址:杭州上城区粮道山18号杭州博物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