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 构建国际化的“博物馆集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博物馆条例》,这是我国首个正式出台的博物馆行业全国性法规文件。在法律层面第一次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体现了国家在性质、职能、责任、权益等方面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的公平原则。其核心内容要求加强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同时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鼓励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强化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和大众生活的社会功能,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堪称博物馆事业发展领域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一项重大成果,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在《博物馆条例》的施行和指引中,中国非国有博物馆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历史的长河奔腾而过,湮没了多少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吞噬了多少恢宏雄伟的建筑奇观,让今人只能从仅存于世的文物藏品、文化遗迹中管窥一斑。如何保护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不被时光所侵蚀,不被岁月所遗弃?博物馆,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博物馆作为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不仅让历史以立体、生动的形式在此刻凝固,让人类文明以真实、物质化的形态在此处重现,更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时空的窗口。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4165家,国有博物馆3354家,民办博物馆811家。不仅国有博物馆在不断建立,民办博物馆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增加。在我省,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代表的民办博物馆,也以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不断进行着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保护历史遗址 传承丝路文化

 

  陕西,不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的长河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辉煌的篇章和珍贵的文化遗存,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也为陕西文物事业、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遗址、遗迹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商贸市场,西市遗址也是目前古丝绸之路上唯一存留的市场类型的唐代遗址。而坐落于西市遗址之上的大唐西市博物馆,秉承“原地保护、原样保存、原物展示”的原则,从遗址发掘、博物馆筹建到建成后免费对外开放,历经5年的时间,终于使沉寂了多年的西市遗址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以一个崭新的、开放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

 

  今天,人们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内仍可清晰直观地看到一千多年前西市的道路、车辙、水渠、路桥、店铺基址等遗址和遗存,感受当年西市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大唐西市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参观完大唐西市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主席米歇尔·佩赛特这样为之题词。

 

  作为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事业、抢救保护大遗址的案例,大唐西市博物馆所承载的丰厚的隋唐商业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复制的独特历史资源禀赋,使之成为我国新时期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再现丝绸之路历史文脉、传承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成功典范。

 

  促进文明交流 共谱丝路华章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不仅是提高个人鉴赏力乃至培养社会情趣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认识自己及其生存环境最好、最直观的百科全书。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唐西市博物馆先后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阿尔及利亚麦蒂亚博物馆、毛里塔尼亚国家博物馆等丝路沿线十余个国家博物馆签署了共建姊妹友好馆合作协议。并与之合作,相互交流、举办展览,将别国的特色文化“请进来”,让我国的优秀文化“走出去”,开创了我国民办博物馆走出国门举办展览的先河,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纷纷好评。

 

  2014年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08家民办博物馆的馆长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共同发起并成立了“全国民办博物馆协作体”,构建了全国性民间博物馆的交流平台,凝聚共识,加强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这种良性互动的协作机制的建立,不仅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打造了一支生力军,对规范和引导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和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加强了各地民办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打造国际博物馆城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博物馆是一种文明形态和文化标志,是人类永恒的学校。高品质的博物馆建设能够反映一个城市和区域文明的素养和高度。3月2日,国务院颁布的首个博物馆行业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不仅在法律层面第一次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也将有力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唐西市集团率先提出“博物馆集群”的发展理念,将分散在各地的各类博物馆资源聚集起来,投资建设“陕西国际博物馆城”。通过对国内外百余家民办博物馆、文化艺术机构及国家重点博物馆的整合与聚集,进一步挖掘整合陕西和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和特色经济,提升陕西和西安的文化软实力。

 

  涵盖了历史·文化博物馆、教育·艺术博物馆、自然·观光博物馆、现代生活博物馆、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各类百余家博物馆在内的陕西国际博物馆城项目,在建成后将成为我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及学术文化交流基地,也将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类别最丰富、文化信息最饱满、景观最多样的生态园林式博物馆集群。这种国际化的“博物馆集群”更有利于拓展国际文博交流渠道,推动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实现陕西创建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面对《博物馆条例》为文博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民办博物馆协作体主席吕建中欣喜地表示,《博物馆条例》的颁布将使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有法可依、使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章可循,使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都纳入了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相信我国的文博事业必将迎来更大的辉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