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去疾和他捐给博物馆的珍宝
2015-03-08 14:05:07 作者:肖舫 来源:新民晚报 已浏览次
近日,在已故著名篆刻家方去疾先生的女儿家中,见到两枚珍贵的拓片——“天子之宝”和“御府图书”,这两枚拓片不仅有印面,更有印纽的全形拓,而这两枚印玺的原件则分别收藏于辽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都是方去疾先生捐赠的。
“天子之宝”玺,材质为碧玉,雕蟠龙纽,雄健厚重,边长12×12厘米,通高8厘米,篆书“天子之宝”,抗日战争时期出土于江苏宜兴张公洞,出土时印文朝上,“子”字被铲掉一横笔。与此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简及南宋末期卖地券等文物。张公洞原为储安平先生伯父储南强(号二洞主人)之属地,玺由储安平先生赠予方去疾先生。2000年,方去疾先生将这枚玉玺捐赠给辽宁博物馆。“御府图书”象牙印则是方去疾先生于1993年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目前在上博玺印馆的显赫位置。在许多重量级的书画和图书上,都可以看到这枚玺印。这也是这枚印玺的珍贵之处。
在中国篆刻史及西泠印社史上,方氏三兄弟格外引人注目。方介堪、方节庵、方去疾,他们以印学名世。方去疾1922年3月12日生于温州城区西门烈士路一个书香人家,原名文俊,后改名正孚,字去疾,以字行。在温州时,曾经在家读私塾。1935年14岁时到上海,在三哥方节庵开设的宣和印社当学徒。工作之余去补习学校补习中文,后因日军进驻租界辍学。学徒期间,他勤奋攻读,并从秦汉印谱练习刻印。之后,又结识了诸多篆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水平得以提高。1947年成为西泠印社社员。
1957年底,方去疾入上海荣宝斋收购处工作。1960年年底进入合并后的朵云轩,从事金石字画鉴定,1962年上海成立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他成了86位会员中最年轻的一员。1964年初,调朵云轩编辑出版部任印谱编辑,参加《上海博物馆馆藏印选》小组工作。1965年,他编订的《吴昌硕篆刻选辑》出版。1975年参加《辞海》篆刻条目修订工作。1977年参加上海《书法》杂志的出版筹备。
1978年,方去疾在上海书画出版社任书法编辑。1978年,当选为西泠印社副社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1984年当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同年受聘《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玺印篇》分册主编。1985年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87年受聘《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副主编。1988年评为编审。1989年因年迈身弱,特刻方章:己巳大吉,宣布封刀。2001年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2001年10月2日,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0岁。2002年,为纪念方去疾诞辰80周年,朵云轩精拓原石辑成《去疾治印》线装本,体现了这位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作品风格和艺术风采。
方去疾还是位著述丰硕的印学家。 “文革”结束后,他先后编辑《赵之谦印谱》、《齐燕铭印谱》、《汪关印谱》、《吴让之印谱》、《吴昌硕印谱》等一批旨在普及与研究的篆刻学资料。尤其是他用力多年编订出版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首次梳理出明清篆刻流派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填补了明清五百年印学史的研究空白。
方去疾先生曾经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等许多重量级的文物,除了“天子之宝”、“御府图书”印玺之外,还有赵之谦书画纨扇、四十余片甲骨等,其中在甲骨文存有百余个甲骨文字。用现在的眼光看,能有如此之举,可谓大善之至。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