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萌坑:徽州墙头壁画“博物馆”

      徽州墙头壁画是壁画的一种。所谓壁画,就是绘在壁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壁画有岩画、洞窟壁画、宫廷壁画、墓室壁画和民居壁画等。民居壁画如徽州墙头壁画。徽州墙头壁画就是当地老百姓俗称的墙头壁画,集艺术、对称性、思想性为一体,广泛描绘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门楼、窗檐上下,和石雕、砖雕、木雕一样,是徽州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徽州建筑服务的。它于一般壁画的区别在于,它是以一个墙面上多幅壁画为一体,以儒家思想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以工笔代写意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墙壁为目的的一种墙面壁画。

 

      在具有着610年历史的古村安徽歙县萌坑村,如今全村保存完好有600多幅徽州墙头壁画,是目前古徽州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墙头壁画“博物馆”,成了不谢幕的乡村画展。萌坑的墙头壁画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明清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要题材,在装饰墙体的同时起到“正教化,助天伦”的作用;二是解放前后,其中以新中国成就为多;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将之前带有儒学内容的画面用石灰浆刷掉,画上新的内容;四是近几年新增的,以山水或喜庆为题材,是徽州墙头壁画最兴盛的时期。作为徽州建筑艺术和新安画派的分支,墙头壁画虽属民间工艺,却富含极高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

 

      在徽州民间,绘制墙头壁画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专业画师,一种是砖瓦匠。前者以绘画为生。东家请他来,或以画幅大小轮工钱,其画比较精致。现存的徽州墙头壁画多数还是砖瓦匠画的。徽州砖瓦匠画墙头壁画是必备的一项技能。画师用笔和我们画中国画一样,摆开来就是一套家伙。砖瓦匠画墙头壁画就没有那么讲究了。他们首先给墙面“披灰“,应东家的要求在屋檐下、窗檐底下、屋角上作画。砖瓦匠画墨线不用毛笔,而是用笋壳。他们从竹园内捡来的笋壳捡一两张卷起扎紧,平整的那一头用锤子敲成毛茸茸状就成了他们画墨线的大笔了。无论画匠还是砖瓦匠,他们用的颜色都取于天然颜料。黑色就用稻草灰,把当年的糯米稻草烧成灰,用酒文火熬制成墨黑使用。红色颜料则用有的用红泥巴和黄泥巴搭配组成。

 

      随着近现代新的建筑理念、建筑风格、建筑材料逐渐被吸收接纳,一直在石灰墙平面上创作的徽州墙头壁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载体,那些制作墙头壁画的艺人也在岁月中渐渐沉默。近些年来,由安徽省黄山市著名画家吴叶生组成了一支抢救和恢复萌坑墙头壁画的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到萌坑修复古画,创作新画。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幅明清时期的壁画被恢复,还新近创作了60余幅墙头壁画,使萌坑的墙头壁画焕发出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