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清代满族服饰亮相吉林省博物院(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春市民在吉林省博物院参观展览 刘阳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是否能想起曾经的金戈铁马  刘阳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各式各样的佩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外国友人来观展

 

      威武气派的乾隆常服、雍容华贵的红缎绣花女夹袍、别致美观的红缎绣花高底鞋,这些只在古装戏里才能看到的华美服饰,近日,在吉林省博物院亮相了。

 

      此次展出的百余件清代服饰,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故宫博物院拨到省博物院的。经过省博物院多年的精心保管,它们已经在国内四分之三的城市进行展出。省博物院藏品保管一部的樊越欧说:“本省的文物可以到其他省份交流展出,让当地的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全国各地的精美文物,是惠及群众的好的平台,也是宣传地方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

 

      身处“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的百余件省博物院院藏中,大家在一饱眼福的同时,有人更禁不住感叹:“历时200多年的服饰,能够如此完整地保存至今,真的不容易。”

 

      这些脆弱、娇贵的物件,是如何对抗时光流逝,保持“不老容颜”的?昨天,樊越欧为您揭开谜底。

 

      藏品保存揭秘

 

      环境 一年四季恒温恒湿

 

      服饰类文物,属于有机质类文物,历经200多年,很易变脆。所以,全年都要恒温恒湿。

说到控温,很容易,空调完全能做到。但在东北,想把握湿度就没那么简单了。在省博物院藏品保管部,恒温恒湿机帮了大忙。它的体形有两个立式空调合起来那么大,是由国家统一配发的,只有国家一级博物馆才有。“平时,家有祖传服饰文物的市民总来取经,问我们如何调控湿度,其实全靠配套设施跟得上。”樊越欧说。

 

      防虫 量身打造樟木箱子

 

      居家保管换季衣物,我们通常用防虫的樟脑球,而此时它就上不了台面了。为帮文物防虫,为它们量身打造了樟木箱子。同时,省博物院还与高校合作,使用他们研发的纯天然的杀虫剂,对文物、对人的损害都降到了最低。樊越欧强调了两个词:最环保、最天然。

 

      叠放 正反、印迹零误差

 

      樊越欧说,清代满族服饰中,多丝绸质地,而此次展出的服饰为清代皇室家族所有,质地中多含有金线。经过200多年,势必会出现断折。为了减少对服饰的二次损坏,折叠时要严格按照正反面,以及衣服上原有的印迹来折叠。

 

      光照 不允许见自然光

 

      来参观的读者,肯定会注意到一点,当你走近一个展品,想要把它看仔细时,展柜内的灯会突然变亮,当你离开时,它又会暗下来。这是省博物院安装的感应灯,而它更不是普通节能灯。樊越欧说,自然光中含有紫外线,它是造成文物褪色和化学损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博物馆内是不允许自然光射入的,采用的照明灯也都不含紫外线。

 

      布展 大小藏品 摆法不一

 

      精巧的马褂、坎肩,内置了类似泡沫的衣服模型,将它们撑开,宽出服饰本身的部分,固定在展柜内的墙壁上,这样就不会对服饰造成损坏。

 

      宽松肥大的官服、龙袍,则需要钢管、绳子辅助。这也是多年展出活动中,工作人员们自行摸索出来的。

 

      “钢管的表面要光滑,不能有任何毛边,将服饰套于钢管上,再用绳子将钢管两端吊起来。”这样平铺的效果,既不伤衣服,也能完美展现服饰图案。

 

      而对于又大又重的八旗甲胄,这两种方法都不适合。因为衣服上布满了铆钉,穿在模特身上才能达到最佳展示效果。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