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洲皇室定制钢琴现身武汉钢琴博物馆

这架三角钢琴是美国的查克林钢琴,1887年制造(记者彭年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架三角钢琴是美国的查克林钢琴,1887年制造(记者彭年摄)


钢琴上的真金徽章显示了它的皇室身份(记者彭年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钢琴上的真金徽章显示了它的皇室身份(记者彭年摄)


      琴身上镶着黄金LOGO,琴盖是带有优美弧线的六边形……1月8日,一台1865年为欧洲皇室家庭定制的古典钢琴在武汉琴台钢琴博物馆亮相,记者前往该馆一睹其风采。

 

      该馆目前钢琴数量达160多台,是目前中国拥有钢琴最多的博物馆,其中有60多台是被誉为钢琴界“劳斯莱斯”的著名品牌斯坦威钢琴。

 

      琴台钢琴博物馆馆长贺立军是湖北黄冈人,今年40岁,地质工程博士。2009年旅美工作期间,他为7岁的女儿买了一台1911年的古典钢琴,被其精美工艺和纯正音色打动,从此踏入古典钢琴收藏领域。“当时我家地下室摆满了钢琴,数量达到40多台时,我萌生了办钢琴博物馆的念头”。

 

      2013年,贺立军和家人带着100多台古典钢琴回到武汉,经过几个月的选址、筹备,琴台钢琴博物馆于去年8月10日在琴台大剧院一楼开馆。目前该馆的投入已达数千万元,几乎全部来自于贺立军矿业投资的积累。

 

      开馆不久,贺立军把眼光投向钢琴发源地——欧洲。半年来,他3次前往欧洲各国“寻宝”。前不久,贺立军向欧洲一家私人钢琴博物馆捐了一大笔钱,该馆则回赠5台19世纪的古典钢琴。

 

      欧洲之行让贺立军收获颇丰,他带回一批1820年到1900年的古典钢琴,其中有一台是19世纪欧洲皇室定制。记者昨日在该馆看到,这台钢琴高75厘米,做工精美,琴盖形状特别,有两个圆弧形的角。贺立军说:“国外称这种琴为C-square piano,我认为叫‘六角钢琴’更形象。”琴身正面镶嵌着一枚直径约5厘米的黄金LOGO,上面刻有皇宫外观、两名健力士以及帷幔、树枝等图案,文字以德语为主,有少量英语和法语。

这台琴是贺立军花高价从一位法国收藏家手里买到,产于1865年。“法国收藏家告诉我,这是钢琴厂为皇室家庭定制的,LOGO上还有钢琴厂在伦敦、巴黎的获奖记录。”贺立军说。

 

      钢琴调律师解读“六角钢琴”

 

       不常见的“六角钢琴”属于哪一类钢琴?钢琴制造商为何将黄金LOGO镶在琴身上?8日,武汉歌舞剧院钢琴调律师黄峰对此进行了解读。

 

      44岁的黄峰从事钢琴调律20多年,为上万台钢琴进行过调律、维修,其中包括斯坦威、C•贝茨斯坦、贝森朵夫、诗米尔、布鲁特拉等著名品牌。他介绍,1709年,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制作了一架能同时演奏弱音和强音的钢琴,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钢琴,此后300多年,钢琴制造师们又多次在技术上进行改进,钢琴的外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代钢琴主要有直立式和三角平台式,前者为练习琴,后者主要用于舞台表演。但早期的钢琴还有其他样式,比如方形钢琴、竖琴形状的立式钢琴等。”黄峰说。

 

      黄峰表示,他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样的“六角钢琴”,过去只见过图片。黄峰分析,它应属于方形钢琴和三角钢琴之间的过渡产品,是一种异形钢琴,多为皇室、贵族家庭定制,不是批量生产,所以数量很少。

 

       对于钢琴上的黄金LOGO,黄峰解释,国外一些著名品牌会将自己的标识镶在钢琴上,也有的选择镀金等材质,“这台1865年的钢琴是为皇室定制的,选用黄金LOGO可以显示其尊贵”。

揭开琴盖,插上电源,不用音乐家动手,琴键就开始上下起伏,奏出美妙的音乐。

 

      8日,琴台钢琴博物馆一台1919年的自动钢琴在沉睡了数十年之后,重新奏响,这是馆长贺立军和3名工作人员花了半年时间修复取得的成果。

 

       这台钢琴由美国海恩斯钢琴公司生产,通过打孔纸卷记谱,演奏者弹奏一遍后,纸卷上就会留下相应的孔位,然后通过纸卷的缓缓转动,就可以代替钢琴家的双手,驱动机械连动奏出音乐。

 

      2012年,贺立军在美国纽约一家琴行看到这台钢琴时,觉得很特别,正打算掏钱买下来,卖家却好心地提醒:“这台自动钢琴已经坏了,不能演奏。”

 

      贺立军是地质工程博士,曾经设计过钻机,他对卖家说:“没关系,我买回去自己修。”

花近万美元买下这台自动钢琴后,贺立军一直琢磨怎么把它修好。去年6月,贺立军把这台钢琴拆开,发现机电部分的很多气管、橡胶等已经老化,有的地方还生了锈。

 

      “将近100年前的工艺非常精密,”贺立军说,“一台普通的钢琴至少有8000多个零件,而这台有上万个。”

 

      接下来的两个月,贺立军仔细研究自动钢琴的工作原理,又和3名同事花了4个多月时间,反复拆装机电部分,不仅换掉了老化的零件,还进行了合理的改进,终于让这台“老古董”重获新生。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