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博物馆近年兴起 难以众乐乐

      据《青年报》报道,除了南翔小笼、安亭汽车城外,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嘉定还“藏”着许多民办博物馆。日前,记者跟随嘉定区的工作人员实地踩点,发现很多博物馆都存在着“独乐乐”且缺人手的尴尬现状。近日,嘉定区民办博物馆(民间艺术馆)专题调研报告新鲜出炉,经过数月的排摸,披露了这些博物馆存在的困惑和困境,并打算推出针对性的举措。

 

      25家民间博物馆藏身嘉定

 

      12月27日,对于上海福仁陶瓷艺术馆馆长丁福仁来讲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他多年来梦想在上海创建陶瓷艺术馆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是一间由工厂车间改建的展馆,展厅简洁明亮,里面陈列着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双耳彩陶、西汉灰陶等,“镇馆之宝”是一套仿清皇宫用瓷,重现了同治皇帝结婚时所用的224件瓷品。

 

      12月18日,秦古美术馆在江桥新泽园开馆。2015年1月9日,中朝艺术交流中心将在位于马陆镇的东方慧谷揭幕。

 

      三周,连续三个民间艺术馆扎堆“粉墨登场”,这并非是巧合。在刚刚出炉的嘉定区民办博物馆(民间艺术馆)专题调研报告中这样写着: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共有民办博物馆25家。其中,经市文物馆局审核批准的有2家。未经批准,自行命名的有4家。另有纪念馆、陈列馆、艺术馆、收藏馆、展览馆共19家。

 

      “场馆越来越多,艺术网越织越密。民办博物馆将成为新的文化主体,并促进公共文化均等化、覆盖面,有效补充公共文化的不足,也将进一步满足市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嘉定区文广局副局长杨昌盛说。

 

      六成可开放但接待能力有限

 

      调研结果显示,25家民办博物馆中具备条件、正常对外开放的仅15家。日前,记者前往中国宇砖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发现偌大的由工厂车间改建的展馆内空无一人,只有工作室内几名工作人员在紧张工作着。馆长朱明歧不在,外出寻觅更多的古砖了。负责讲解的是73岁的老专家陈兆熊。

 

      “随着房地产的开发,这几年古砖开始大量出土,当地的老百姓不知道它们的价值,要么丢弃,要么被破坏。再不保护,它们就会越来越少。”在字砖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的一楼,摆放着一个保护完好的汉朝的棺木,在被发现前,它被当地农民用来当做马槽。

 

      整个展厅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一眼望去,像到了皇陵,一排排书架上摆放的不是古籍,而是保存完好的各个年代的古砖。一些十分稀少的纪念砖更是被单独陈列出来,旁边用白底红色的字条标注了它的来历。“馆长收藏了3万多块不同时期的古砖,从先秦时期到近代,堪称中国宇砖文化的缩影。”陈兆熊十分自豪馆内的藏品,但他也表示,如果大批量接待参观者,照他们目前的人手是不够的,能负责讲解的馆内就三个人,馆长还经常外出。

 

      民间博物馆近年发展迅速

 

      除了能正常开放的场馆外,此次调查还显示,有6家民办博物馆具备开放条件,但需预约才开放。日前,记者来到了其中的商用汽车模型博物馆,从外表看展馆更像是古代祠堂。经过一个小花园,绕过池塘,走到内间,里面别有洞天,陈列着平时见不到的1300多件汽车模型。展馆不是很大,整个展厅面积才200多平方米,展品也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若非馆长李毅亲自讲解,很容易让参观者一头雾水。整个博物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爱好者家园。

 

      此外,嘉定区正在建设中,暂不具备开放条件的博物馆有4家。

 

      据嘉定区文广局事业发展科科长骆剑斌介绍,这些民办博物馆,都是近几年建立起来的,发展十分迅速。据介绍,当前还有不少企业家、收藏爱好者正在积极筹建新场馆。这些场馆运作或依靠产业支撑,或得到当地镇政府、村委会或企业资金支持,或卖门票弥补运营经费不足。比如“相东佛像馆”是目前嘉定区唯一卖门票开放的民办博物馆。

 

      问题1


      运营资金大多存在缺口

 

      据了解,嘉定区此次调研的25家民办博物馆作为新生事物,尚处于起步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发展障碍。据杨昌盛介绍,由于现实的困境、自身原因及政策因素,该区民办博物馆尚未找到合适的经营模式,藏品得不到充分展示和有效开发,运营资金大多存在缺口。投资大、回报小,经营难以实现良性循环。

 

      “虽然大多都有企业和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开馆后的正常运营费用仍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杨昌盛介绍,以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钱大昕史料陈列馆为例,尽管去年分别得到市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10万和5万元扶持,但相较于每年200万元的支出,仍是杯水车薪;相东佛像馆运营成本超过130万元,规模较小的嘉定武科举博物馆开支也要10万元以上等,每年昂贵的费用成为民办博物馆较沉重的负担。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