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年十大中外文物交流展 国际文化交流迈入新高度

在2014年,中外博物馆交流频繁,除了举办各种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外,在馆际交流方面,中外各具特色的交流展览也不时举办,中外博物馆在“走出去”与“引进来”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使得文物艺术珍品走出“深闺”,与各地观众见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展出的文物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近年来,特别是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馆际交流合作已成为全世界博物馆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馆际交流,成功开拓了国际交往新舞台。


      习近平主席曾说,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文明也因交流互鉴而丰富。


      在2014年,中外博物馆交流频繁,除了举办各种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外,在馆际交流方面,中外各具特色的交流展览也不时举办,中外博物馆在“走出去”与“引进来”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使得文物艺术珍品走出“深闺”,与各地观众见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盛世皇朝五十年》展出的文物

 

      2014年重大文物交流展之“走出去”


      展览名称: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


      展览时间:2014年10月22日开始


      展览地点: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于2014年10月22日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奥朗德总统决定,两国共同举办系列庆祝活动,以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分别为展览题写序言,并共同担任监护人。


      这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是中法互办文化年以来在法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展,汇集了来自中国9省(区)150余件(组)汉代瑰宝,再现了2000多年前统一、开放、自信、多元的中国汉代社会风貌。


      展览名称:明——盛世皇朝五十年

     

      展览时间:2014年9月18日——2015年1月4日


      展览地点: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此次展览借馆展品来自中国机构10处、国外收藏21处,呈现中国明代这一重要时期(1400至1450年)新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这次展览聚焦明朝早期——被称为中国“关键的50年”——中国的文化、政治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国的首都由南京迁至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北京。直到今天,庞大的紫禁城仍是一个国家象征。也是在这段时期,中国的宝船出海探险,开辟了连接东亚和索马里摩加迪沙的贸易纽带。


      展览名称:中国古代文物展

     

      展览时间:2014年9月3日开始


      展览地点: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的克洛维切维•德沃里美术馆


      2014年9月3日,“中国古代文物展”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的克洛维切维•德沃里美术馆举办。30年前在这里举办的“中国古代文物展”曾吸引了近50万人参观。该展迄今仍是欧洲最大规模的外国文物展之一。


      展览名称:紫中国陕西秦兵马俑:始皇帝的彩绘军阵

     

      展览时间:2014年5月10日至11月2日


      展览地点: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


      2014年5月10日至11月2日,“中国陕西秦兵马俑:始皇帝的彩绘军阵”展览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举办,展出的118组265件展品中,一级文物有18件。


      展览名称:紫垣撷珍—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

     

      展览时间:2014年3月8日——2014年9月1日


      展览地点: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2014年3月5日,由中国故宫博物院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国宝级大型展览“紫垣撷珍—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又称紫禁城展)在北美第五大博物馆安省皇家博物馆(ROM)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是继2010年中国秦兵马俑展之后,加拿大举行的又一中国文物大展。展览从3月8日开展,持续半年至9月1日。根据介绍,展览展出共250件文物,涵盖纺织品、书画、书籍、公文、兵器与盔甲等,其中80多件文物是首度走出紫禁城。“紫垣撷珍—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是作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的主打展览予以呈现。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