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成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全国试点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明证,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从诵读经典大赛到国学课堂,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到文化讲座……成都市文博单位创新形式,倾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昨(16)日,“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项目总结暨经验推广会”在三星堆博物馆召开。杜甫草堂博物馆刚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昨日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此前,该馆“草堂一课”社教项目,成功入选2014年首届《中国博物馆优秀教育项目示范案例》。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草堂一课”成为成功案例

 

      博物馆是“成年人的终身学校,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杜甫草堂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推出“草堂一课”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体验项目,至今已开展教学活动400余次,业务覆盖全市大中小学40余所,影响力已辐射至中国广州、辽宁、香港以及澳大利亚、美国等海内外教育领域。

 

      “草堂一课”项目以“千年传承,诗歌育人”为宗旨,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理念,依托杜甫草堂博物馆与四川杜甫研究学会强劲的专业学术支撑,利用馆内丰富的文物遗迹和书香浓郁的教学氛围,探索以诗歌文化向传统文化辐射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模式,构建具有杜甫草堂特色的博物馆社会教育重要实践平台。目前,“草堂一课”教学内容包括两大系列、七大板块、二十多门课程,涵盖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古建、园林、考古、鉴赏、礼仪、民俗等诸多方面。让广大青少年在诗歌圣地切身感悟经典、陶冶身心,从而实现以道德和艺术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体系,建立起青少年公益性社会教育的长效机制,成为博物馆社教项目的成功案例和行业典范。

 

      “双师”特色教学


      诗歌文化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古典诗词在人文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诗词与散文并列为文学正宗,诗歌成为中国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并由此诞生了一大批千古不朽的篇章和享誉世界的仁人志士,为传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草堂一课”课堂上,诗歌课程是一大亮点。孩子们不仅可以从诗之韵律、诗之吟诵等方面学习诗歌内容和平仄音律等有关知识,还可以通过鉴赏历代书画、古籍版本等丰富藏品,让青少年全方位地感知诗歌及其他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高雅诗歌文化熏陶和浸润。

 

      “我们的文化课程都是为孩子量身定做,这些文化大餐绝对色香味俱全,让孩子们垂涎三尺。”杜甫草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草堂一课”坚持将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学校课本知识有机融合,特邀多名教育专家为顾问,与教育机构共同进行特色课程策划、教案编写、教具开发及场景设计。其义务讲师从最初的10余名,已发展成为由20名馆内技术人员和13名学校老师共同组建的“双师”专业团队,为青少年精心“烹饪”文化大餐,量身打造最具草堂特色的双师型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建立教育联盟


      探索创新之路

 

      “草堂一课”的创新探索赢得了专家的肯定。它的课程设计重在互动体验,从讲师教学示范到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一张张浸满墨香的拓片,一盆盆灵秀精美的盆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体会到艺术的乐趣。“草堂一课”通过互动参与的形式来诠释、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灵动起来。据了解,博物馆还针对“草堂一课”专门编印了《茅屋故事》《诗人之路》《传拓技艺》《千年传承·诗歌育人》等青少年读本。

 

      杜甫草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进一步探索创新之路,目前,杜甫草堂博物馆成立了成都杜甫草堂诗歌文化教育联盟,探索一条理论与实践,文化与教育,博物馆、学校与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据悉,目前,“草堂一课”已经与全市数十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内外20余所学校及教育机构联合开展活动,影响广泛。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