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黑河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 共和国枪械的摇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内景。资料图片

      74岁的李师傅最近有些耳背了,听别人讲话颇为费力,而每每睡梦中,她却能清晰地听到枪声,让她误以为“庆华厂”又回来了。

      听着枪声吃饭,枕着枪声入眠,曾是生活在东北边陲之城北安百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安坐落小兴安岭脚下,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名不见经传,直到北安冲锋枪厂(国营庆华工具厂,因保密需要,代号626厂)的到来,为它赢得持久的荣光。庆华厂前身是张作霖创办的“东三省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迎着抗美援朝的硝烟,从辽宁沈阳战略疏散迁往北安。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批冲锋枪,为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得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代领导人的赞誉。

      作为万人大厂,每到下班时分,厂门一开,广播里的乐曲雄浑激昂,汹涌的“蓝制服们”如潮水般涌出。每当聊起这些,在庆华厂退休的老师傅们脸上还会展现出难以抑制的光亮。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军工行业不复往昔,庆华厂在完成自己历史使命后也逐渐退下舞台。庆华广场前伫立的三层办公楼,一度是北安城里最雄伟的建筑,黄色的墙体也似乎带着神圣的光芒。可是,当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这历经风雨的黄色小楼开始墙壁斑驳,形容黯淡。2006年,庆华厂在历经改制等一系列挣扎后宣告破产。

      2013年,一些细心的人再次发现庆华厂旧址前人群络绎不绝。这里,诞生了我国首座在枪械企业旧址上展示枪械研发生产的主题博物馆——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一个“枪”的博物馆。

      博物馆将主题定位为“共和国枪械的摇篮”,博物馆分旧址展示和厂史陈列两部分,旧址依托枪厂车间而建,对枪械的生产环境进行复原陈列。新建展厅与旧址嵌入式结合,让参观者在抚摸旧日时光的同时亦能收获知识,对我国枪械发展史有更直观的感受。

      走入展馆遗址区,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两条生产线上的128台设备,静静陈列。一切如同只是下班的空隙,这世间从未改变,仿佛按下开关,机床就会猛然醒来,工件在转,火花在飞,冷却液在流淌,老一代兵工人在生产线上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历历在目。

      来到新展厅,看昔日枪支如何生产,浏览东北兵装发展景象,步入方形时光隧道时,可以浏览中国近代轻武器的发展历史,了解那些一般人不太熟悉的枪械知识。

      这里展示的50式冲锋枪、54式手枪和56式冲锋枪,是终结我国使用“万国牌”旧式武器历史的实物例证。曾经机密的军工文件和军调单上鲜红的印章是国家的召唤、战争的需要,印章墙开启了尘封的记忆,也揭开了军工神秘的面纱。

      对参观者来说,这里有最鲜活的历史,激活人们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情感,缅怀自己或热血沸腾、或激动不安的工作岁月与人生历程。而作为从未闻过硝烟的“80后”“90后”“00”后们,AK47、CS、“战队”也会不时出现在生活之中,了解枪、熟悉枪成为一件很酷的事。为此,博物馆在展示中,着重互动性,设置了电子装枪台、手动装枪台,让参观者在动手中了解什么是枪,枪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另外,博物馆建设了大型室内实弹靶场,配有专门的辅导老师指导射击、讲解枪械知识,并提供成像服务,让参观者在“乓、乓、乓”的动感参与中懂枪、爱枪,追忆那些造枪的人们!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