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我们民营博物馆本身就是“野生动物”

      由观复博物馆与观复宝库共同举办的“观复博物馆·黄金宝藏”金器特展这些天在上海外滩22号预展。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日前在接受记者(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上海观复博物馆明年6月份将在上海中心大厦开幕。与其一同开放的还有依托观复博物馆所打造的6000余平方米的观复宝库。对于民营博物馆的理念,马未都说:“我们不会免费,我们民营博物馆一定是收费的,因为我们本身就是 野生动物 ——所以我就觉得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能力给社会提供对应服务的博物馆。”

      记者:上海观复博物馆明年6月份将在上海中心大厦开幕,届时观复博物馆的地方馆将达到多少家?

      马未都:除了北京和即将开幕的上海,观复博物馆还在杭州、厦门、哈尔滨、深圳开设地方馆: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新的地标,场地是上海中心大厦自己的,是国有资产,我们只是经营博物馆。观复宝库既承担着观复博物馆的库房功能,同时还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高规格和安全系数的收藏空间。“这将满足现代人需要一个空间存放珍贵私密物品的需求,同时也是他们探索的一种商业模式。”

      记者:观复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在创办和运作方面可以带来什么体会?

      马未都:我们是做得最早的有法人资格的博物馆,我们也希望把博物馆做成品牌化,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

      我认为中国人渐渐开始有文化消费,既然有文化消费,博物馆就有了生存的前提了。我们大部分的博物馆业态都趋同,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全新的业态,而且我认为博物馆观众的乐趣超过我们的乐趣,所以我们的博物馆从传统而来更需要一些创新,比如我们的(金器展)展览方式,不管是布展方式、理念和展品选择。

      未来博物馆可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到日本大阪去,日本大阪的企业家印名片第一个头衔以大阪博物馆会员为荣,他什么跨国企业都不愿意把那身份印在前头,我们也希望通过博物馆未来的建设让大家觉得我是这个博物馆的会员是一种荣誉。而我认为在今天的商业竞争中,私立的比国立的更具优势,因为大家从内心觉得国家博物馆本来就是花纳税人的钱,而且因为体制限制,世界的大博物馆都有那种问题,就是不是以观众需求为第一位,这很难解决。

      我希望我们的博物馆自我有生存能力,国家在前两年曾提出过希望给我们的博物馆以财政支持,问我需要多少钱可以免费向公众开放,我说我不会免费,我们一定是收费的,我也不愿意白要国家的这部分钱,因为我觉得我们本身就是“野生动物”,然后你现在日子好过了,把我圈养起来天天喂我,突然有一天你拉开门说我不管你了,那时候我们也没有生存能力了,所以我就觉得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能力给社会提供对应服务的博物馆,我觉得这对我们未来的建设是一个方向,我们不想躺在钱上,不管这个钱是哪来的。我们希望可以有自己的能力,令观众从一般性喜欢到深入性喜欢,走完这个过程。这样的话博物馆就可以获得巨大的社会支持。

      记者:观复博物馆现在的门票收入能支持其运营么,它的运营经费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

      马未都:我们主要有三大块收入。第一类是传统收入,也就是门票收入;第二类收入是服务性的,比如提供讲座、场地、讲解。我们的人工讲解200块钱一次,仍然有观众愿意为这个讲解费埋单,甚至供不应求。第三类收入是品牌收入,当博物馆做成一个品牌的时候,品牌就变得有价值,比如我们利用品牌做商品,商品收入中的品牌费用全部归博物馆,比如有很多地方请我们博物馆去,品牌要收费,费用全部用于博物馆建设。现在我们的博物馆都是良性循环,有五、六年了都是有盈余,积攒一些资金,以备灾年。

      记者:观复博物馆的地方馆是如何设置的,比如上海馆的展品构成都有哪些,有何特色?

      马未都:地方馆是根据当地的特点,比如上海馆我们设有四个固定展览,第一个是陶瓷馆;第二个是东西馆,即里边的展品全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第三个是金器馆,它是以中华文化为主,包括我们周圈的西亚、南亚、东亚文化的金器都有。第四个是宗教馆,会展出佛像,馆内还会模拟洞窟,希望在大楼里能营造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最后还有一个临时展馆,举办一些临时展览。

      记者:其中的展品包括此次的金器展展品都是您原来的私人收藏么?

      马未都:对,基本上都是。

      记者:本次金器展上的金器展品有何种特殊,其收藏经历是怎样的?

      马未都:本次展览展出的金器均来自观复博物馆,是我花费二三十年时间一件件收藏的。囊括了中国古代自东周一直到清朝的263件金器,包含挂饰、发饰、耳饰、带跨、壶、盒、盘、金板、金饼、金叶等诸多种类。其中最小的金器直径只有1.5厘米,而最大的金器长度将近40厘米,每一件作品都堪称精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