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摄影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冲撞乐队(The Clash)是前朋克时期最具有开创意义的乐队之一。

      朋克,诞生于1970年代中后期,起初指源于1960年代车库摇滚的一种摇滚乐,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最终演化成西方青年文化思潮。今天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agns b.致敬朋克时代(PUNK+)”艺术展主要以影像资料再现1970年代朋克浪潮的辉煌,其中展出的28幅摄影作品选自专事朋克摄影的希拉·罗克(Sheila Rock)出版的《PUNK+》摄影集,这位以“摇滚”为姓的摄影师与朋克乐队性手枪(Sex Pistols)的第一任贝司手格伦·马特洛克(Glen Matlock)将出席本次展览的开幕式。展览免费开放至10月10日。之后,将前往新加坡、香港和台湾进行巡展。

      展览策展人、乐评人孙孟晋认为,“朋克标志着叛逆一代对荷尔蒙的敏感度,宣告了对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离经叛道。用今天的眼光看,朋克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它更是一种美学。”

      曾于波士顿大学和伦敦电影学院接受教育的美国女摄影师希拉·罗克亲历了30年前的朋克运动,2013年4月出版的《PUNK+》是一本独立制作、限量发行2000册的朋克摄影集,全摄影集分为五个章节:时装、大众、场景、音乐和后朋克,收录了希拉·罗克199张之前从未示人的收藏级照片,捕捉了当时朋克运动代表性人物,以及一些彼时还未成名的标志性朋克艺术家的排练场景,如冲撞乐队(The Clash)、嗡嗡鸡乐队(The Buzzcocks)、苏克西与女妖乐队(Siouxsie &the Banshees)和果酱乐队(The Jam)等。她跟随他们去演出,抓拍表演和休息的瞬间。希拉·罗克通过特有的镜头语汇及她本人和当时朋克标志性人物之间的对话,再现了1970至1980年代朋克运动的起源和辉煌。也正因为希拉独特的视角,朋克文化在她的记录下展示出了不同的维度。这些生动的黑白老照片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充满原始粗犷的美丽、富于创造力的生命激情。同文学上的“垮掉的一代”、美术上的“ 达达主义”一样,朋克代表着人类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性和多种可选择性,是多重矛盾集于一身的直接反映。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