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邮政博物馆:讲述两岸一甲子邮路跌宕坎坷
2014-09-16 13:53:56 作者:朱晓颖 陈立宇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中华邮政团体联合会理事林昌龙,两鬓霜白,弯腰俯身,在台北邮政博物馆图书馆书桌上,取放大镜,翻看邮戳,明信片铺满一桌。
“今天的邮戳,明天的邮史。”疯狂集邮三十年,对两岸对峙期“你来我往”相互盖戳其上、涂销敏感字眼的信函、明信片,他素来视为至宝,加以搜集,共十余封。“互相涂抹,现在看来蛮幼稚”,老人笑言。
其旁书架上,置一精装厚册《海峡两岸通邮史》。翻开,其中写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两岸邮件完全阻断,台湾对大陆的‘书信’方式,是空中不断飘下的口号和传单。”
同在博物馆的“历史之部”展厅,金门炮击弹壳及碎片躺在玻璃橱窗中。“金门群岛,在最初的两小时内,各地落弹达5万余发,弹如雨下……我军邮人员冒猛烈炮火,照常运输投递邮件达成任务……”如是文字标注,同弹壳碎片一起,被锁进橱窗,成为文物。
曾难以启齿、共享的话题,对大陆观众,解说志工也不避讳,追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蒋介石退守台湾阶段中,“军邮”几度废立的过程。
在十层高的台北邮政博物馆,展示地、实物、书籍、邮票、甚至是志工解说词,汇聚成点滴,或无声或有声,表达半世纪以来两岸邮路历程的跌宕坎坷。
1979年,大陆邮局“单通”开办寄往台湾的信件业务,但台湾拒收。1988年台湾适当放宽政策,“台北50000号信箱”出现在公众视野:寄件人统统在外信封书“香港??内详”,由台湾红十字组织剥开中式封,取出内件西式封,统一由香港转寄大陆。翌年,加盖中转戳取消,但两岸互递邮件,仍需辗转港地。
历史的转机出现在2001年。博物馆收藏的218个国家及地区的8万枚邮票中,有一枚记录了这个时刻。纵向抽出一屉镜面展柜,“小三通”首航纪念邮票贴于显著位置。方寸间,金门与厦门、马祖与福州轮船开驶的形象赫然其上,面值不高,意义重大。
自两岸跨入“通邮、通航、通商”的“大三通”时代,转眼已六年,邮路越走越通。
台北邮政博物馆也从“记录者”转为“参与者”。去年在这里,“两岸邮政e小包”业务开通,台湾民众可交寄大陆挂号小包,志工任鸿菁回忆当时热闹场景,“包裹堆积成山”。
“海峡两岸珍邮特展”也在此举办,它出于两岸邮政界两个“约定”:互办联展、发行同主题“鸿雁传书”邮票。
当天,博物馆一楼的邮局内,不少大陆游客填写完风景明信片,将其投进红色“航空”邮筒,工作人员告知“一周后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