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派唐卡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现观音妈祖形象

      由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藏文化产业协会主办,西藏拉姆拉绰唐卡画院和西藏岗地文化产业集团承办的“西藏唐卡艺术——多吉顿珠、丁噶唐卡作品展” 于2014年9月5日至15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此次展览共展出60余幅西藏精品传统手绘唐卡,该批作品全部由活动承办方西藏拉姆拉绰唐卡画院多年精心创作和收集。在展出题材上不但有传统的藏传佛教造型作品,更有十余幅汉传佛教造型的观音、弥勒造型作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妈祖和老寿星等也首次走入西藏唐卡。

      此次展出的作者之一,多派唐卡创始人、西藏唐卡文化产业领头人、西藏拉姆拉绰唐卡画院院长年叙.多吉顿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拓展唐卡创作的题材和领域,是希望西藏的唐卡艺术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接受,能够走向世界。

      唐卡是藏语音译,最早出现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被作为便携式解读教义的图录和供奉物。唐卡有“藏民族百科全书”之称,并在2006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传承了一千多年的西藏唐卡,因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加大,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大众所关注,人们不仅把它当作佛像供奉,或作为一件特殊的艺术品来收藏,也有很多人士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来投资。

      因此,面对唐卡受众的多样化和唐卡市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以多吉顿珠先生为代表的西藏拉姆拉绰唐卡画院的唐卡画师团队,在继承西藏唐卡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对西藏唐卡艺术发展创新,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做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派”唐卡。

      “多派”唐卡全面继承了西藏唐卡传统技艺,同时将藏汉、古今、宗俗、艺术等题材元素融合在一起,以西藏唐卡噶玛嘎赤画派技法为基础,融合勉唐派等其他画派的技艺手法,创作出风格清新的“多派”唐卡。

      展览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唐卡研究学者、画家、西藏历史文化专家、评论家、各主流媒体记者对参展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对于多派唐卡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观展览的专家和学者纷纷表示,多派唐卡在复古中追求时尚,画面气质典雅高贵,色调响亮和谐,题材汉藏交融,制作精细工整,这是多派唐卡独特的美学品位和艺术特色;在创作内容上多派唐卡从宗教向世俗兼容,突出人性意味;审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技法从图像制作向艺术创作转变,使西藏传统艺术适应现代社会的创造。

      多派唐卡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自觉地把具有宗教功能的藏传佛教唐卡与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唐卡,从题材、配置、风格上区别开来,既保留了对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又满足了市场需要和利益诉求;在题材与审美两个方面放开了传统唐卡画师在量度、仪轨方面的限制,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活力,逐步影响了当代唐卡的形态。

      据西藏岗地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西藏拉姆拉绰唐卡画院院长年叙·多吉顿珠先生介绍,几千年前,聪明灵巧的藏族艺术家用粗疏的麻布、羊皮和天然的矿粉涂抹圣洁的天堂,刻划精细的形象幻化为移动的佛龛,她就是西藏唐卡的起源。

      西藏唐卡容纳了西藏本土、古印度、古希腊、古代中亚以及中原汉地的多元文化因子,这些不同秉性、不同地域、不同格调的文化相互激荡交响,在唐卡的天地中被智慧的藏民族所消融,创造出画派林立,风格迥异、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观,她是西藏独有的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细密画,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作为“藏文化”的符号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知名度,迅速变成了代表西藏的文化瑰宝之一。然而西藏唐卡步入市场却对藏族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异化。在传统唐卡绘制过程中,会有严格的仪式要求,在绘画不同的佛像时,画师所坐的方位也有讲究,在一些重要的唐卡原料中,还要加入来自宗教圣地采集来的水土等。

      面对世俗化和市场化的双重压力,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向传统突围,如何整合唐卡的文化艺术价值,寻找唐卡的当代表达方式,则是当代西藏唐卡艺术传承发展的困惑;然则当今的时代又正是中国文化与全球化浪潮碰撞的时代,而这又为唐卡艺术百花其放、繁荣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和巨大的机遇,

      在多吉顿珠看来,宗教有其仪轨和界限,但艺术是没有界限的。据介绍,他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涉猎以唐卡绘画手法来表现汉传佛教造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造像。他的作品相对传统的唐卡而言画风更为简洁,但用笔更加精致,更注意人物的艺术感和物品细节。在绘制佛教类的唐卡时他仍会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进行,但在绘制其他题材的唐卡时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而其拓展创作题材的另一个考虑是,虽然西藏是唐卡艺术的发源地,但目前世界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来自不丹、尼泊尔的唐卡,这些国家有很多唐卡学校,培养了大量唐卡画师。因此,他在1998年创办的拉姆拉绰唐卡画院一直致力于唐卡的传承和发展,并在十几年的运作中形成了“多派”风格的唐卡。“中国的唐卡艺术真正得到传承并走向世界是我的梦想。”多吉顿珠说。

      包括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西藏电视台、西藏日报、青海电视台及港澳台主流媒体在内的六十多家国内媒体对此次唐卡艺术展进行了现场采访及报道。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