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塑像惹争议:清代书生握毛笔像执钢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闽台缘博物馆这尊塑像的握毛笔方式引争议


     以握硬笔的方式执软笔,看起来是不是挺别扭的?

 

      上周末,晋江的谢先生参观闽台缘博物馆时,就看到这样一尊清代书生雕像。是塑像犯了常识性错误,还是我们对古人超前的执笔方式孤陋寡闻了?

 

      晋江市青年书画协会陈妍秘书长认为,执笔无定法,古人执笔的方法五花八门,不能说这尊塑像执笔手法绝对错误,因为根本无从考证,“不必过分执著于执笔姿势是否正确,最要紧的是字要写得漂亮,写出风格”。

 

      闽台缘博物馆近期多次接到游客反映这尊塑像的执笔问题,考虑到大众的普遍接受,决定更换塑像。

 

      塑像握笔姿势让人蒙

 

      在闽台缘第六展厅《科举考试》部分,一尊硅胶人像栩栩如生,清朝书生打扮的考生正在挥笔写作,桌上的说明牌上标志着“科举考棚台湾试子赴闽参加乡试”。

 

      许多参观者都在一旁感叹塑像太逼真了,可谢先生却被硅胶塑像的握笔姿势搞糊涂了。清朝书生握毛笔怎么会像现代人握钢笔一样呢?谢先生在晋江青少年宫当美术老师,平时对书法小有研究。“画画时拿笔方法是变化多端的,但是古人用毛笔写字应该会提笔,并且是竖拿,像现代人写硬笔书法那样横向执笔,压得太低,写不出好的毛笔字。”谢先生认为,塑像姿势一定是弄错了。

 

      好几批游客指出问题

 

      9月1日下午,一群温州游客参观这尊塑像,正感叹塑像的精致时,导游张小姐在旁提醒,“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位考生的执笔手势是错误的哦”。

 

      游客李先生这才反应过来,“我就说哪里不对劲,这毛笔的确不应该这样拿,小孩子都晓得嘛”。但是另一名团友却反驳道,“这是清朝时候的,又没有拍照片,怎么拿笔都有可能,也不能说肯定是错的”。团友们一下子争论开了。

 

      展厅内的安保大哥说,他早就发现这尊塑像拿笔姿势错了。他说,常有游客提出这个错误,上次一个小学组织来博物馆参观时,一位老师也曾提出希望纠正人像的拿笔姿势,不要误导小学生。

 

      闽台缘已决定换塑像

 

      闽台缘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近期已经多次接到参观者反映这尊考生塑像握笔姿势错误的问题。

塑像是由陕西某厂商制作的,可能专业知识上有所欠缺。虽然无法证实考生这样执笔是否真的有悖史实,但考虑到大众的普遍接受,避免游客误解,博物馆决定更换塑像。

 

      工作人员说,6月时,博物馆针对游客反映的馆内一些标志、图示错误之处,召开了整改会议。这尊考生塑像也在整改范围内,但是由于硅胶人像成本昂贵,还要经过认证、询价、制作等程序,具体更换时间暂不确定,博物馆表示感谢游客们的监督。

 

      执笔方法无大碍,最要紧的是字要写得漂亮

 

      那么,到底清朝古人会不会像现代人一样执笔呢?

 

      晋江市青年书画协会陈妍秘书长介绍,根据笔的尺寸、字的大小,和一些书法家的习惯和爱好,执笔手法会有差别。比如,大书法家苏东坡的执笔方式就比较特别,采用三指执笔法,这和现代人写硬笔的手法相似,当时也被同行取笑说姿势错误。再比如,晚清书法家何绍基握笔手法也很独特,他采用回腕法,执笔时尽可能地腕肘并起,用腕部灵活运笔。此外,还有握管法(用手掌将笔杆整把地抓住书写)、撮管法(将五个手指的指尖并拢在一起,捏住笔杆的尾部书写)等不同方式。

 

      不过,清代以来,现在熟知的结合按、压、钩、顶、抵等手法的“五笔执笔法”已成为主流。陈妍认为,就像拿筷子一样,目的是要把食物夹进嘴,执笔方法不同并无大碍,最要紧的是字要写得漂亮,写出风格。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