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萌”的博物馆能否打开文化大门

      台北故宫继去年推出“朕知道了”胶带纸、“翠玉白菜伞”之后,近日再次推出新作。一组上书“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的霸气手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近几年来随着“萌”文化的迅速传播,威严庄重的博物馆也在不断尝试放下架子,开始走“卖萌”路线。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曾在微信上发布了一组《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图片,9张《雍正行乐图》被技术人员处理成了动画形式,并配以时下流行的搞笑解说,瞬间虏获了大批人心。

      而此前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复制师将日本漫画中的哆啦A梦和大雄画进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这种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碰撞,让人看后不禁会心一笑。此外,苏州博物馆所出品的以馆藏文物为原型的创意饼干,以及各地博物馆在网上发布的本馆“卖萌文物”,都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文博事业也发展到了较为兴盛的阶段。据文化部统计,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及参观人数正呈现每年逐渐递增的趋势,而不少旅行社也已经将博物馆作为旅游线路的景点之一。可以说,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中正逐渐占有重要地位。

      但在不少人眼中,博物馆仍然是高大上的代表,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庄重威严的气息。除了作为学校假期或是旅游规划线路之外,很少会有人选择经常性的参观博物馆,大多通常是只去一次之后就再也不去了。虽然参观博物馆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这其中很少存在博物馆的常客。

      除了难以留住常客之外,缺乏创新与互动也是让人们远离博物馆的原因之一。一成不变的展览内容,冰冷的展示方式以及缺乏互动的手段都使得人们尤其是儿童及年轻人逐渐远离博物馆。

      “卖萌”,可以说为博物馆找到了一条通往大众化的捷径。

      其实,各家博物馆的“卖萌文物”之所以吸引眼球,“可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将这些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文物变得更接地气。无论是各家博物馆推出的各种文创产品,还是利用现代科技制造的各种动态萌图,都将这些历史悠久的文物真正变成了百姓身边的物品。它拉近了普通民众与历史的距离,让历史变成了可看、可听、可用、可触摸的真实存在,让人们在感受“萌文物”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历史知识。

      当然,博物馆要想走长久的平民路线,光靠“卖萌”恐怕不是长久之计,当有朝一日“萌”文化不再流行,恐怕博物馆又要被束之高阁。那么,如何开展更为丰富、创意、长久且吸引年轻人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在这方面国外不少国家已有经验,如开展“博物馆之夜”,零距离触摸文物,开设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特展,举办丰富多样的讲座等都可以为博物馆大众化助一臂之力。

      仅靠“卖萌”无法长期维持博物馆平民化,只有开动脑筋,集各方之力,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才能把观众真正的变成博物馆常客,也才能为普通大众打开一扇文化大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