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农林财平和他的私人博物馆
福建漳州东山县陈城镇白埕村的一个院子,龙眼树掩映中的三间不起眼的平房里,静静躺着12万多件大大小小的藏品,从唐代的矛与盾、明朝的眠床,到民国的海报、钢琴,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毛主席勋章、90年代的大哥大,分门别类,应有尽有。
这里不是博物馆,是72岁的村民林财平的家,这些藏品都是他四十几年来的个人收藏。
“刚开始哪有收藏的概念,就是因为一直喜欢那些旧的、奇怪的、有意思的东西,收回家摆着看。”林财平说。
其实十亩院子里的龙眼树和养鱼池里的鱼才是林财平的正业,但因为对收藏的热爱,林财平不吝钱财,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大半辈子。
起初,还越走越宽是骑着自行车到全县的村子里“淘宝贝”,后来坐上了汽车、火车满福建转悠,最近几年还曾经飞到台湾去搜罗那些能纪录闽南人民生产、生活、文化的大小物件。
6年前,林财平拿出积蓄,建成这三间平房,分成民俗、民具、海洋生物3个展厅,又请村里有文化知识的老朋友协助,为藏品一一注明年代、类别、品种、品名等。12万多件物品,分为258个系列、1.45万个品种,涵盖古代、近代石制品、古典家具、农具、兵器、钱币票证、陶瓷等。
为了收藏,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林财平爱上了读书,几十年来通过阅读学习历史和文化。但他认为,正是这些默不作声的物件,才能让死板的文字记载变成生动的图像,将历史娓娓道来。
“如果一件一件看,一件一件讲,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林财平摩挲着一双清代三寸金莲小鞋,自豪地说,“闽南地区、乃至国家的从古到今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都可以从这些物件上了解到。”
“收藏是为了传承”,这是林财平的信念,也是2008年他决定在自家门口正式挂牌“东山岛闽台民俗馆”,将私人收藏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原因。
如今,林财平的私人民俗博物馆还成了漳州市学生实践基地。暑假或是周末,经常会有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馆里参观。有时,林老一个人讲解不过来,还有村里退休教师来帮忙。
“孙子、孙女小的时候,我就带着他们看我的收藏,让他们了解之前祖祖辈辈是如何生活的,看到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发展至今的。”林财平说,“现在开放了民俗馆,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了解这些物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我实在很高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