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筹建中的宁波教育博物馆
2014-07-22 11:16:18 作者:梅薇 金晓 来源:宁波晚报 已浏览次
宁波教育博物馆(筹)坐落于海曙区和义路106号甬江女子中学旧址。
甬江女子中学始建于1844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堂,而宁波教育博物馆又是国内在建的第一家教育博物馆,两个“全国第一”在此巧遇,凸现出历史上宁波教育的不同凡响。
博物馆计划明年开馆,自筹建一年多来,现已从海内外征集到藏品2500余件,近日还评出了50佳藏品,包括64年前宁波学生的训导证书,200多年前宁波考生的试卷,宁波中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歌曲集……宁波教育源远流长,素有“文教之邦”的美誉,这些珍贵的藏品,唤起的不仅是人们对昔日的记忆,也必将对今天的教育带来许多启迪。7月15日,记者走进了甬江女中旧址这座古朴的小楼———
目前进展 陈列布置正在设计中
目前,宁波教育博物馆(筹)馆址即甬江女中旧址已完成修缮和加固,馆内具体的陈列布置尚处于设计阶段。据《宁波市志》教育卷主编、宁波教育博物馆(筹)主编胡审严介绍,宁波教育博物馆计划设立3个主展厅和2个专题展厅,其中“文教之邦”、“新学先声”、“跨越之路”3个主展厅将分别展示宁波的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当代教育的发展情况;专题展厅之一的“《三字经》蒙学馆”,是因《三字经》的作者宋代学者王应麟是鄞县人而特别设立的,届时各个不同版本的《三字经》都将在这里进行展示;另一个专题展厅名为“科举取仕”,将展示关于科举制度的各种文物和史料。
“目前征集到的2500件藏品,我们将按照反映‘宁波’、‘教育’、‘博物’的三个原则,选取其中有代表性和特色的1000多件,分别放置在这5个展厅进行展览,比如慈湖书院月课考卷、‘明青州县赵秉忠状元卷’复制品将放在‘科举取仕’专题展厅进行展示。”胡审严说,“而且随着文物和史料征集工作的持续进行,我们将对5个展厅的展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此外,馆内还将设立一个临时展厅,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与教育相关的展览。
最大特色 甬江女中旧址就是最好的“展品”
宁波教育博物馆(筹)的馆址所在———甬江女中教学楼旧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珍贵的“藏品”。这所被载入《教育大辞典》的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至今依然让很多老宁波津津乐道。
这幢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三层楼建筑,静静地矗立在姚江边,繁华热闹的和义路从它门前经过,更显出它的宁静与优雅:红色的屋顶和格子式窗框,铁质的镂空阳台护栏,透着一份别致,古朴的砖墙上依稀可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往昔岁月。
时间倒转到1842年,当时的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很多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Aldersey)女士就是其中一个,她带着创建和推广女子学校的使命来到这座城市。1844年,爱尔德赛如愿在宁波城西祝都桥(今中山西路182弄36号附近)开办了一所女塾。这所女塾就是甬江女中的前身。当时,女塾不但免收学费,还给学生发放津贴以贴补家用。这种方式让女塾很快在宁波站稳了脚跟。
1857年,女塾同美国人在宁波建立的另一所女校合并,定名为崇德女校。1923年,崇德女校与美国人开设的江北滨江圣模女校合并,命名为甬江女子中学。学校建造了一幢三层高的教学楼,就是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幢民国风格的建筑。
据了解,当时学校可容纳近600人求学,琴房、实验室等配套设施齐全。1925年,第一期甬江女中校刊刊出,反映出当时的女中已有一定的规模,从学生优美的文章和纯熟的英文表达,可见当时女中已具有非常好的教学质量。
1927年,学校权归国人;1952年,宁波市政府正式接管学校;1958年,学校改名为宁波六中,并开始实行男女同校;上世纪90年代,学校改名为甬江职业高级中学;2006年,甬江职业高级中学搬离了这里,之后这个旧址一直保留至今;2003年,它成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点。
选择甬江女中旧址作为宁波教育博物馆的馆址,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宁波教育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沈海驯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能让甬江女中这个文保点发挥新功能,也能为宁波城市文化底蕴的凸显注入新的元素;其二是甬江女中见证了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教育发展的近代史,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把它作为宁波教育博物馆的馆址,能说明宁波教育历史的“厚度”;其三是作为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甬江女中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女子不可进学校的传统,“引领了整个中国近代教育的走向”,也佐证了宁波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起到的先锋作用和重要地位。
明年,这所历经近百年风雨的学校将随着宁波教育博物馆的开馆而打开尘封已久的大门,让走进其中的人们通过一件件藏品来“了解历史,追寻教育,感悟人生”,而这也是建这个博物馆的目的所在。沈海驯说,展现宁波教育的历史需要用藏品来“说话”,因此对于有关宁波教育文物和史料的征集工作将一直持续下去,“宁波教育博物馆开馆以后,征集工作也将一直进行下去。”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