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为最后的蚕种场申遗 筹建蚕桑博物馆

      2013年,无锡最后的蚕种场西漳蚕种场停止制蚕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记者7月10日从地铁西漳站区管委会了解到,地铁西漳站附近即将开工建设的湿地公园里文化展示区将保留西漳蚕种场,改造为江南蚕桑博物馆,目前正在为蚕种场申遗准备资料。

 

      眼下本该是农户饲养夏蚕的时节,昨天记者来到位于地铁西漳站附近的西漳蚕种场。门口无锡市西漳蚕种场的牌子上已经被绿油油的爬山虎盖掉不少。站在蚕种场的院子里,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高架上不时有地铁开过。“去年五月初我们发完了最后一批蚕种,就不再生产了。”西漳蚕种场厂长谈建斌表示,厂房所在地面临新一轮规划调整,将兴建一座湿地公园。蚕种场两幢90年历史老厂房将保留,规划为江南蚕桑博物馆,展示蚕桑文化。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老厂房建筑颇有民国风味,使用的窗玻璃上甚至还有音符图案。

 

      蚕桑产业在无锡地区源远流长。据《无锡市丝绸工业志》记载,从泰伯奔吴教民栽桑养蚕算起,无锡地区养蚕缫丝已经存续了3200多年。上世纪20年代,无锡桑田数量达到18.24万亩之多,养蚕户数14余万户,茧行223家,储存干茧十余万担,“丝码头”美誉传四方。当时诞生了如西漳蚕种场、江阴大福蚕种场等多家知名蚕场。据谈建斌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无锡还有七八家蚕种场。西漳蚕种场一度达到鼎盛时期,年产量达到50、60万张。但是2005年之后,蚕种场数量在减少,西漳蚕种场去年发种量仅为8万张。数据反映出来的是蚕桑行业在南方地区整体的萎缩。

 

      除了把西漳蚕种场纳入新建湿地公园的规划,记者从地铁西漳站区管委会了解到,他们正在计划为蚕种场申遗。前不久大运河世界申遗成功。西漳蚕种场作为无锡“丝码头”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河道把产品输送到锡北运河乃至大运河。地铁西漳站区管委会副主任童伟峰表示,他们已经考察过周边城市的蚕种场,与之相比,西漳蚕种场的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都相当不错。而蚕种场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在申报中会相当占优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江阴蚕种场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

 

      90年历史的老蚕种场碰上新课题


      行业衰落如何实现自我转型

 

      站在拥有90年历史的西漳蚕种场院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高架上开行着地铁。根据最新的规划,不久这片土地将动工建设湿地公园。蚕种场也将成为江南蚕桑博物馆。老蚕种场如何在新的时代下继续生存下去,成为无锡“丝码头”的新课题。

 

      老蚕场创业艰难业绩辉煌

 

      西漳蚕种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6年,前身名叫“三五馆”。创始人无锡县西漳乡旺庄村村民陆子容毕业于蚕学馆,种种机缘之下,从永泰丝厂借款四千元办起了“三五馆”蚕种场。1926年春天,陆子容与邻居协商高价买下一亩半桑田,当年秋天建造了五间蚕室(就是至今留存下来的老五间)。他把在外工作的弟弟妹妹们全部召唤回家,齐心合力办起了蚕种场。1927年春天,蚕种场开始饲养出第一批春蚕。陆子容全家当年就制出了蚕种四千余张,检验合格交由永泰丝厂销售。陆子容把建厂债务全部还清,再借新款,用以扩大蚕种场再生产,经过连续三年的合格制种,到1929年还清了全部债务,盈余全部投入了种场再扩建。“三五馆”蚕种场属于家族创业。兄弟、姐妹、妯娌之间和睦相处,勤劳苦干,才最终取得成功。

 

      陆子容经营蚕种场的方式确有独到之处。陆氏兄弟三人先后两次去日本考察,只要是新的技术、设备和蚕种,他们都不惜代价引进。场里培育引进蚕种,择优选制原种。数年后,不光原种实现自给,还满足了无锡县所有蚕种场的需要,既为制种业提供了优良的原种,又为本场开辟了财源。“三五馆”早早就建立了严格的消毒防病制度,从根本上保障蚕种质量。此外他们还开发了大蚕通风饲养,桑叶适当喷水的办法。1926—1937年,“三五馆”总场已拥有桑田三百余亩、蚕室附属室一百多间,还有贮桑室等总计面积近二千平方米。蚕室建有南北走廊,温湿度调节装置既有蒸气管道,又有冷风机,温湿度可以实现完全控制。蚕种场甚至配有天然冰库,又有成套进口设备的机库,生产的冰块除了能供应城区工厂外,还能承载无锡县所有蚕种场的蚕种冷藏、浸酸业务。在能源方面,场内既有自发电机组,又有自立电杆可以接通戚墅堰电厂的电。在交通通讯方面,蚕种场配有直通无锡城区的电话,有自备轿车,大、小运输船只。蚕种的生产用水十分考究。场内专门开凿了一口深度一百多米的深井,是无锡县当时唯一的无菌井水,还建有水塔,安装自来水管道,畅通全场。当时年产蚕种达十万张。

 

      “三五馆”的蚕种业务拓展到了周边城市,如南京尧化门火车站、苏州浒墅关、杭州七堡等地建立分场。“三五馆”还一度涉足种鸡场、丝厂等新业务。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三五馆”产业遭受严重破坏。1956年公私合营时,“三五馆”蚕种场(不包括杭州分场)所有房屋及各种生产资料机械设备,以残值作价18万元,为全县私营企业之中最大的一个。

 

      鼎盛一时的制蚕已处停顿

 

      “蚕种场培育的夏用种(75新•7532)、锡方春蕾两个蚕种全省的养蚕场目前都在用。”说起西漳蚕种场,场长谈建斌还是颇为骄傲。西漳蚕种场曾经培育出多达86个蚕种,为周边城市桑蚕产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上世纪90年间,无锡地区的蚕种场一度达到鼎盛时期,像西漳蚕种场的对外发货量每年都要达到50—60万张。

 

      如今蚕种场的低迷运营并不完全是受规划调整影响,蚕桑行业经济效益下滑更是重要原因。蚕种场属于蚕桑行业的源头。蚕种的价格连年下滑是导致蚕种场失去活力的主要原因。去年这家蚕场出产的蚕种还能卖到每张47元,今年虽然蚕种场不再制蚕,谈建斌还是颇为关心蚕种的行情。今年在苏北等地蚕种收购价已经跌到了每张20多元。蚕宝宝重要的口粮是桑叶。谈建斌透露,目前一亩桑田只赚两千元。农民更愿意种经济效益更高的葡萄、水蜜桃。在西漳蚕种场外围的六亩桑田,去年随着制蚕的停止,就处于疏于管理的状态。

 

      农业种质资源转型遇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蚕桑行业的终端真丝面料日渐成为一种少数人消费的奢侈品。由于天然材料特性的限制,真丝面料并不能跟人造面料那样染色、裁剪,价格又相对高昂,限制了发展空间。原本是蚕桑行业集中的江南地区正在逐渐失去行业中心地位,而出现了西移现象。据跟蚕种场来往的客户透露,他们甚至会前往甘肃等地采购蚕种。

 

      行业的衰退难道意味着蚕种场只能以博物馆形式存在?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西漳蚕种场虽然即将面临规划调整,但是还是有可能保留一定原有生产功能。在无锡像蚕种、二花脸猪、太湖鹅等农业种质遗产都碰上了同一个难题:行业效益滑坡转型又遇瓶颈。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二花脸猪最终还是找到了买家,太湖鹅正在宜兴恢复饲养中。目前,历史长达90年的西漳蚕种场的转型之路还在探索之中。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