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铜望远镜想捐给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魏师傅希望专家鉴定一下它是不是军用望远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整个望远镜由黄铜制成。本报记者 李志华 摄


     7月7日魏先生来电:

 

      我有部日军侵华时期留下的铜质望远镜,想无偿捐给国家,同时也想找专家鉴定一下,它是哪里制造的,是不是军用望远镜?

 

      据调查:


      望远镜已存放30多年

 

      7日16时许,记者来到省会东良厢村,见到了村民魏建华。魏建华捧出一个布满灰尘的方形纸盒,“望远镜放了三十多年,不知道还能不能用。”

 

      望远镜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这部附着些许青锈、周身呈黄铜色的望远镜,会让人一下子想起数十年前的光影。这部望远镜除了镜片,所有部件均为黄铜打造。在望远镜中间,是固定在铰链上调节目镜长短的金属螺丝手轮。大概由于年代较久,金属手轮的调节作用已经失效。

 

      记者端起望远镜向远处观望,数百米外的景象,立刻拉到了眼前,连一公里以外楼上的文字,都能看得非常清楚。与如今的望远镜相比,虽然这部望远镜的结构相对简单,但精良的制作工艺和良好的远望效果,让人惊叹。

 

      是“爷爷”留下的物件

 

      仔细查看望远镜后,记者发现在左目镜附近,铰链上刻有数字“8”,在右目镜附近,铰链上则刻有英文“ERRE”及一个暂时无法辨认的符号。对于这些内容,魏建华表示也不清楚。

 

      “望远镜是爷爷30多年前送给我的。”魏建华口中的“爷爷”,名叫魏景常,已经逝世20多年。魏建华说,如果魏景常活到现在,也应该是百岁老人了。魏景常与魏建华并非嫡亲,两人是本家,并且魏景常在世时与魏建华最熟络。

 

      魏建华称,他听人说,魏景常在日军侵华时期曾在获鹿县(今鹿泉市,记者注)当过警察,但“他本人对过去则讳莫如深”。在魏建华的印象里,魏景常不爱说话,与旁人很少交流。在东良厢村居住的三四十年里,魏景常只爱和他这个晚辈聊天。

 

      “这部望远镜就是老人留给我的唯一物件。”魏建华说,魏景常有一部当时很先进的照相机,一次魏建华开玩笑说想收藏这部相机,但被老人拒绝了。但转天,魏景常就拿来这部望远镜送给了魏建华。同时,魏建华也得知,魏景常家中有很多在担任警察期间使用过的物品,基本上都是日本人制造的。随着魏景常搬家和去世,他家里很多物件的去向也就不得而知了。

 

      魏建华说,魏景常一辈子无儿无女,后来收养过两个孙子,但目前魏建华与这两人无法联系,只知道他们住在太原,也就是魏景常最终去世的地方。

 

      想把望远镜捐给博物馆

 

      之所以想捐出这部望远镜,魏建华称他是想让更专业的人来鉴定一番,“这是哪里制造的,是不是军用望远镜?”魏建华希望有人能揭开他心中的疑问,以此对日军侵华时期多一些了解。更重要的,魏建华是想让更多的人通过这部望远镜了解当年中国被侵略的历史。

 

      在记者准备离开时,魏建华将望远镜交到了记者手中,希望记者可以帮忙联系相关部门,在了解望远镜“身世”的同时,也可以将它放到博物馆中展览。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