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首家民间博物馆转正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尽管已经“转正”,但毛泽东像章博物馆什么时候能够自给自足依然是未知数。 图片来源:威海新闻网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就在一个月前,威海首家民办博物馆获批,成为全国仅有的500家民办博物馆之一。获批的是位于临港区的毛泽东像章纪念馆,投资人是man山镇一家本土房产企业负责人于国杰。

 

      既然目前全国只有500多家官方认可的民办博物馆,想必审批过程极为苛刻。那于国杰为什么要申报博物馆,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有了民办博物馆的“名分”,像章纪念馆馆是否一定“前程似锦”?

 

      想给像章更好的未来

 

      之所以申报博物馆,缘起于收藏者于国杰对像章的痴迷。因为喜欢,所以他希望可以给自己收藏30多年的像章们一个“名分”,将它们“光明正大”地展示给大家。

 

      于国杰是 山一家房产企业的老总,从1978年起开始收藏像章,到2007年藏品已达150多万枚,总重120吨。

 

      “像章里有一个时代的记忆,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它。”出于这样的想法,2007年,于国杰就腾出了公司一幢五层的办公楼,想把像章挂出来小范围展示。

 

      但数以百万计的像章,要分门别类展示出来是一项庞杂的工程。

 

      不懂技术,于国杰就从全国寻高人帮忙整理。最终,经过几个月的寻找,由北京、烟台等地博物馆系统技术人员组成的27人专家小组成立了。技术人员决定从载体、造型、保护三个方面入手整理像章。载体上,选用黑布为底的镜框;造型上讲究变化力求给人艺术美感;文物保护上注意全封闭、通风去湿。

 

      11个月之后,像章全部入框,于国杰为此付出了340万元。

 

      即使如此,他依然不满意。“我要在有生之年将这些像章像模像样展示出来,给像章一个‘名分’。”有了这样的信念,他将像章们安放在办公楼展示的同时,又在临港区管委旁边择地开建新馆。

 

      为了新馆,他一下就投入了1.4个亿。在于国杰看来,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因为“如果可以在全国‘挂上名’,对像章馆的知名度和后续的像章保护工作肯定有帮助。”

 

      转正之路过“五关”

 

      2012年,新馆落成,像章们有了更宽敞的新家。

 

      给像章的新家取名时,于国杰犹豫了。因为懂行的人都知道,其实“博物馆”三个字不是想叫就能叫的。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