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来杭州博物馆见证黎族织锦的绚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历来是杭州博物馆展示经典文化、惠及民生的重要节点。2013年,与佛山博物馆携手推出的“佛山窑 甲天下”特展广受社会关注,2014年,杭博进一步加强馆际交流,把文化视野拓展到国土的最南端。6月12日上午,杭博与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联袂策划的“衣被天下——黎族织锦艺术展”正式开幕。

 

      开幕式简朴又率性。杭州、海南两地博物馆馆长介绍策展始末,感谢两地策展团队的辛勤付出,共同希望以联合策展为契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馆际交流,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两位远道而来、身着黎族织锦的讲解员宣布展览开幕。

 

      重头戏是展览本身的绚烂。黎族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先民,织锦久负盛名,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从宋代到清代,黎锦极品都是向朝廷进贡的珍品,被誉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每位黎族妇女都熟练掌握纺、染、织、绣等技艺,家家备有纺锤、纺车、腰织机,房前屋后是她们织锦的场所。通经回纬和通经通纬是织锦的技法,绣是纺织重要技艺,人纹是织锦的主体纹样,动物植物纹样为辅助。其艺术风格因方言、地域不同而异,织绣品、服饰样式繁多,图案多姿多彩,呈现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主题也包罗万象,风俗民情、宗教图腾等信手拈来,记录了黎族各地区的文化原生态,展现了一个生动鲜艳的海南。值得一提的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取经,学成回到江南地区推广运用,根据崖州被的织法织造出名闻天下的“松江乌尼泾被”,推动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

黎族织锦技艺2006年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被联合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名录。

 

      本次展览展出150件多(套)展品和70多张图片,通过丰富多彩的纺织原料、别具特色的纺织工具、多姿多彩的妇女服饰、独特的热带海岛男子服饰、色彩斑斓的织绣品等五个面向,全方位呈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诠释了黎族织锦艺术的独特魅力。其中,龙被堪称是织锦艺术中的佳作,穿针引线织就的精美图案和绮丽符号,是黎族人织在布上的民族史诗。

 

      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历史上作为百越的分支,江南的吴越文化与海南的骆越文化有着亲切的认同感。昔日,黄道婆的技术革新,让黎族织锦第一次步入人们的视野,她做的正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今天,黎族织锦来到了丝绸之府杭州,借两地馆际交流携策展的机会,追本溯源,细数黎族织锦的发展和繁荣,更是文化遗产的播扬,或许同时也蕴含了某种期待,期待杭州的丝绸与黎族的织锦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让文化遗产不仅活起来,而且活得风生水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