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博物馆馆藏磁州窑瓷器展亮相扬州双博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白地黑花双凤纹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白釉褐彩双凤纹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釉行炉

 

  【核心提示】

 

  扬州、邯郸都是运河城市,为助力大运河申遗,扬州双博馆引进《磁州古韵——邯郸市博物馆馆藏磁州窑瓷器展》,将于今天在双博馆二楼艺术厅正式与市民见面。据邯郸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此次共精选了84件(套)馆藏的磁州窑瓷器精品来到扬州展出一个月。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元代白地黑花双凤纹坛与扬州双博馆馆藏的元·白釉褐彩双凤纹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磁州窑瓷器“姐妹篇”。这次展览有哪些磁州窑瓷器精品?不妨让记者带你先睹为快。

 

  北朝青釉碗


  贵族专享,“国博”也有一件

 

  走进展厅,一件北朝的青釉碗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邯郸市博物馆保管部徐国栋介绍,这是此次展览年代最早的一件瓷器。

 

  众所周知,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境内的漳河和滏阳河流域,因古代地属磁州而得名,北朝晚期初创青瓷窑场。徐国栋表示,这件北朝的青釉碗,虽然古朴简洁,却是当时的贵族才能享用的瓷器,在国家博物馆也有一件同样的器物。

 

  北宋白釉行炉


  用“粉底和保湿面膜”显细腻

 

  徐国栋介绍,磁州窑瓷器就地取材,与江南烧造的瓷器相比,胎体显得有些粗。

 

  但记者发现展出的北宋白釉行炉,造型小巧玲珑,而且质地细腻。徐国栋介绍,磁州窑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在宋金元时期达到了鼎盛,品类和装饰技法空前繁多,而这件白釉行炉,是经过了当地的涂料粉刷,并且在外面罩了一层透明釉料,以保证能与白釉完美贴合,掩盖瑕疵,展现磁州窑高超的技艺。邯郸市博物馆负责人很形象地比喻,“就像一个爱美的女子在脸上打了白色的粉底,还用了保湿面膜,所以看起来就白皙温润。”

 

  据介绍,行炉的名称源于五代壁画,器型似豆,宽沿,圆直腹,高足,是一种礼佛器,为磁州窑典型品种之一,多见于宋金时期,大量行炉的出土也反映当时焚香礼佛之盛。

 

  民国瓷塑玩具


  窑工随手捏制而成

 

  现在的小孩都拥有各种玩具,那么,古代的小孩有什么玩具呢?此次展出的一组民国时期的瓷塑玩具,让我们能想象出当时的小孩与小伙伴们把玩这些小玩意的场景。

 

  其实,玩具瓷,盛行于唐代,至元代走向衰落。而磁州窑的玩具瓷直到近代还十分盛行,品种仍然非常丰富,构成了这一时期瓷器生产的一个重要门类。对于这些小猫、小狗、公鸡以及各种人物造型的小玩意,徐国栋认为,这些造型是当时的窑工随手捏制而成的,然后在烧造瓷器的时候,放在空隙里一并烧成。

 

  虎灯


  造型呆萌,可惜灯柱破损

 

  展厅里,一尊老虎造型的瓷器很萌很可爱。徐国栋告诉记者,这就是一盏清代的瓷灯。记者仔细打量了一番,发现没有灯盏的部分。徐国栋颇为惋惜地说,老虎后背上有灯柱可以放置蜡烛照明,可惜灯柱破损了,看不出当时照明的一幕了。

 

  据了解,近代,瓷油灯是民间生产和生活照明最普遍的工具。瓷灯因用途不同而种类繁多,装饰风格也各异,以黑釉为最多,蓝釉、青花和五彩装饰也占相当部分。

 

  瓷枕


  反映不同时期的流行趋势

 

  记者在展厅转了一圈,发现各种造型的瓷枕可谓是该展览的一大亮点。

 

  枕是磁州窑典型器物之一,是一种寝具。据徐国栋介绍,枕的造型多样,装饰技法和装饰题材很丰富,一般有诗文、人物故事、写意动物等装饰题材,这些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瓷器,也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明清至近代磁州窑瓷枕在器型上较古代已有较大的差别,宋金元时期流行的叶形枕、八角枕、长方枕等器型在明清时期逐渐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卧猫枕、卧人枕、孩儿匍匐形枕、长方形半圆面枕等种类的流行。

 

  元代白地黑花双凤纹坛


  扬州双博馆有它的“姐妹”

 

  “今天我们也参观了扬州双博馆的展品,发现有不少瓷器,其中也有磁州窑瓷器。”指着邯郸市博物馆馆藏的元代白地黑花双凤纹坛,徐国栋表示,扬州双博馆馆藏的元·白釉褐彩双凤纹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都是磁州窑瓷器,都是元代的瓷器,而且造型、纹饰和技法也差不多,可谓磁州窑瓷器“姐妹篇”,而双博馆工作人员看到这件器物,也觉得很亲切。

 

  徐国栋称,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技法在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白地黑花是指在白化妆土的胎体上,以毛笔为工具,蘸“斑花石”颜料绘出各种纹饰,罩以透明釉料,入窑高温烧成。这是磁州窑装饰艺术的典型风格,为后来的青花五彩等彩瓷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