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 后续运营是难题

    日前,位于福建泉州古城区的“门里博物馆”正式开馆,总面积2100平方米的博物馆分为青铜器、古书画展区,明清德化瓷器和鎏金佛像展区,紫砂壶、寿山石展区三个展区。两万余件艺术珍品涵盖青铜器、古书画和德化陶瓷。这是泉州市第二家民办博物馆,也是福建最大的民营博物馆。

    随着民间收藏的日趋走热,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开始介入到收藏圈,掀起一阵私人博物馆投资热。记者了解到,目前福建登记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十几家,而遍布全省的私人博物馆难以计量,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1992年,上海批准成立第一家民办博物馆。20年过去了,随着我国民间收藏热的兴起,中国民办博物馆迎来最辉煌时期,现在我国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超过600家。

    记者了解到,一些投资商也看中了私人博物馆这一文化产业,巨资投入。百姓国石馆、平潭艺术博物馆等规模的民办博物馆背后都是有着实力强大的企业家。“建馆需要土地,没有实力和背景是无法做起来的。”业内人士说,目前在国内,由企业家投资或者有企业家背景的私人博物馆不在少数。

    业内人士指出,民办博物馆作为国有博物馆的补充,具备更多的灵活性、机动性,能够收藏展出流落民间的文物,也能更全面地展现历史。

    “我们博物馆每年亏损约30万元,展览场地也不足,一些珍贵家具只能放在库房里,无法与市民见面,非常可惜。”在福建省政协“鼓励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专题协商会上,应邀参会的福建桢楠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郑商栅道出了自己的难处。

    虽然民办博物馆迎来兴办热,但大部分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郑商栅说,桢楠文化艺术博物馆主要展览精品古典家具,虽然设在繁华的福州三坊七巷,但每年的门票收入不足1万元,交水电费都不够。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相关人士表示,“全世界没有一家博物馆是赚钱的,即使是世界性的大博物馆,也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保障支持。”私人博物馆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续运营。

    缺钱、缺场地、缺展品几乎是所有民办博物馆共同遭遇的问题。福建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坦言,省内部分民办博物馆馆舍场地欠缺,运营比较艰难;由于管理人员缺少对民办博物馆展品内涵的挖掘,也很难创造出较大的吸引力来,这些都制约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

    在争取扶持政策方面,民办博物馆比国有博物馆更为困难。有关税费优惠、接收捐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国有博物馆的实施就不很顺利,民办博物馆更难以享受。业内人士表示,博物馆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而民办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更要关注它的运行质量,充分发挥其功能。

    福建省政协委员、民盟福建省专职副主委刘泓认为,民办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应该享受财政扶持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捐建民办博物馆。省政协委员、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建议,对民办博物馆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鼓励,引导民办博物馆开发更多客源、服务更多参观者,并且在博物馆专业管理方面给予具体指导。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