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专业指纹博物馆:古陶器上存清晰指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家湖博物馆的大门很洋气。 资料图片民间抗战馆里实物、文献展。 张可 摄

 

      每到节假日,南京的大型博物馆几乎都“爆棚”,其实南京还有一些小型博物馆,也都是免费开放,其中既有公办也有民营。他们有的在公园里,有的藏身社区,虽然比较“低调”,但各具特色。各位“馆主”舍弃“大而全”,只求“精而细”,热衷抓取公办大馆忽视的细节,为公众认识历史打开了另一扇窗。但同时,这些馆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民营馆则更加艰难。端午节要到了,如果想了解这些小型馆的详情,可登录南京市文广新局官网(wgxj.nanjing.gov.cn/bwgpx/)查看。

 

      概况


      公办馆有20家

 

      主题五花八门

 

      南京公办小型博物馆有20家左右,主题五花八门,有展示老电影文化的丁山社区红色记忆电影文化馆;有南师附中内的鲁迅纪念馆,这是国内唯一建在中学的鲁迅纪念馆,围绕着鲁迅与南京、鲁迅与附中、鲁迅在教材中等专题,共有八间展室;颜鲁公祠内的南京颜真卿纪念馆;警官学院的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等。

 

      丁山社区红色记忆电影文化博物馆设在丁山社区服务中心二楼。博物馆最大亮点,就是展厅中央的“露天放映厅”场景复原。里面有一排排放着蒲扇的小板凳、一棵“大树”供人们乘凉避暑,一台胶片放映机正在转动,旁边的一块小黑板上赫然写着:今日放映《英雄儿女》。这样的画面,勾起人们观看露天电影的儿时记忆。此外博物馆还有一格格胶片组成的“星光大道”,上面记录的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编年史”: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41年,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问世……

 

      中华指纹博物馆位于江苏警官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业指纹博物馆。博物馆陈列的多件古代陶器引人注意,在这些诸如民房小瓦、长明灯盘、盛器等物件上,都能看见一些清晰的指纹印记,这些指印都是制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有工匠更是由此触发灵感,在一些陶器上用指纹绘制出精美的图案。在博物馆展出的实物中,要属清代中晚期到民国时期契约、文书最多。其中一件光绪26年9月14日的“审讯记录”,留下了革命党人的左手全手。指纹博物馆展出的图片中有许多珍贵的图片,如民国政要视察“中央警官学校”指纹实验室的图片。

 

      民营馆有7家


      一家钟情文史,其余偏好收藏

      自2004年底,南京第一家核准登记的民营馆——金陵文化馆成立,民营馆发展在南京已走进第10个年头,南京开出7家民营馆。在公办馆面前,民办馆的展览规模、种类显得势单力薄。馆主们吸引观众的办法就是做出自己的特色。在软件大道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就以此思路运营。2000平方米展区不算大,目前有展品3700多件,其中不少是当年的实物,以及史料文献。


      在展品中有一只铁桶。虽然不起眼,背后却有故事。这是市民孟先生捐赠的,在日占南京期间,孟先生的父亲在鼓楼开了一家大饼店。日军后来已成败势,军需不支,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我亲眼所见日本女兵拿着这个铁桶还有军毯、铜桶到我家饼店换吃的……”现在这只铁桶配上孟先生的说明,与搜集的军刀、手榴弹、钢盔、面罩等战争实物,一起展示。

 

      从种类上区分,民间抗战馆是南京唯一一家文史主题的民间博物馆,其余6家主题集中在器物字画等文玩藏品领域,但也别有洞天。近年玉器收藏大热。常府街上的宝缘斋博物馆,就是玉器的专题展。设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玉器展柜,包括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玉器,还有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精品玉器,尤以良渚玉器和汉代玉器为特色,总计达600余件。江宁的百家湖博物馆展览展品收藏有王宠、王原祁、郎士宁、郑板桥、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吴冠中等大师的作品和油画、瓷器、玉器、紫砂等器物。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是“竹世界”,展出的都是竹雕作品等。

 

      困境


      经费不足 收集文物渠道不畅

 

      不论是民办馆还是公办馆,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多是缺少经费。

 

      在圈内,吴先斌的民间抗战馆办出了名气,同行间颇受好评。2004年开办以来,每年平均迎来观众1万人次,其中不乏丹麦公使等各界要人。相比之下,这个馆平日管理的只有三四个人,遇到重要来宾,吴先斌还得亲自上阵做讲解。吴先斌有自己的企业,“10年在博物馆上花了两三千万,差不多赚的钱一半都砸进去了。”他告诉记者,他熟悉的企业界朋友都把赚到的钱投资房地产,只有自己把钱花在博物馆上,做这项只赔不赚的事情。

 

      南京的民办馆不少需要企业资金支柱。江宁的百家湖博物馆,就是利源集团的下属单位,据工作人员介绍,展品也是集团老总的个人藏品。整个馆在维护上每年要投入100多万元。

 

      民间办博物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南京收藏圈内的王世清有藏品几千件,除了玉石字画,还有历代通讯设备、南京长江大桥当年的设计、建设实物这些话题性极强的藏品。但近些年都是打游击式的办展,目前还在为找个固定地点努力。

 

      公办小馆也有自己的困难。丁山社区红色记忆电影文化馆告诉记者,目前管理缺少专业人士做讲解,“社工只能兼职做讲解员,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也没有专项资金。日常维护用的都是社区的经费。

 

      除了经费不足,文物收藏这项职能上,小馆无疑是短腿的。百家湖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自己,由于法律法规限制,小馆搜集文物,主要的途径就是拍卖行。而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有时明知是珍品,但也无能为力。“曾经有周围居民,拿来一件东西,到我们馆里,开价也适中,我们一看就是好东西。但这件器物还裹着泥浆,散发着浓浓的土腥味儿,就知道这件东西来路可疑。”这位负责人说,大的公立馆可以收下这件东西,不过小馆去收,那就是违法,因为没有法律资质。最终只有谢绝这位“献宝人”,眼睁睁地看着宝贝从眼前溜走。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