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夜” 能否常态化?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博物馆日,国家博物馆再度实行晚间开放,引发关注—

  唐豆:夏日将至,参与晚间文化活动是很多市民们的纳凉首选。是去大剧院看一场演出,去广场上跳一曲广场舞,还是在社区里看一场露天电影?未来可能会多一项选择,那就是去博物馆参观晚场展览。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开放夜间展览是十分有意义的尝试,夜场展览能缓解白天的参观高峰,也能吸引下班后的人们闲庭信步地走进博物馆。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都适合开放夜展,观众流量较大、资源丰富、特色展览较多、安全防范设施更加健全的博物馆更加适合开办特色晚场展览,而一些观众流量较少的小型博物馆目前没有必要加开晚场。

  风起流云:几乎每2至3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诞生,从数量上看,中国已逐渐跻身于世界博物馆大国之列,但从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和博物馆职能的履行上看,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差距。博物馆建设应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随着博物馆在市民的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博物馆的服务水平也备受关注。在规划建设新博物馆的同时,更要发挥现有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在藏品科技保护、展览环境改善、服务观众设施等方面多琢磨。

  spotlight:今年上半年连续4次开放晚场,这是国家博物馆自2011年新馆开放以来首次根据展览的实际情况和观众的参观需求开设晚间专场。其实,在此之前,早有博物馆晚间开放的先例,比如湖南博物馆曾在数年前为热门展览开设晚场;“首都博物馆联盟”整合北京地区博物馆资源,推出博物馆晚场接待活动;上海30家博物馆举办夜间开放活动;位于长春的伪满皇宫博物院连续第六年举办“国际博物馆之夜”活动,近4万名观众体验博物馆之夜。“博物馆之夜”很受欢迎,但能否成常态,也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一米阳光:以前,为特定展览加开晚场,在很多博物馆都出现过。现在,馆方和观众都更加关注这件事,实际上体现了博物馆的服务出新,也体现老百姓对博物馆日益走近生活的认同态度。当然,夜间展览需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付出更多劳动,比如一些书画类展品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有比较高的要求,能否适应晚间小气候?一些珍贵展品亮相晚间展览,能否保障安全?这就需要制定专门的夜间接待方案,加大对馆内设备的维护力度,加大安保力量,确保文物及公众安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