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革命纪念馆珍藏 不平凡的抗战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华日报》印刷机。(红岩革命纪念馆供图)

 

 

      您见过印刷《新华日报》的印刷机么?为何一面普通的铜锣背后,却隐藏着抗战时期南方地下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这一切都可以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内找到答案。

 

      作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位于重庆渝中区红岩村52号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内储存了大量抗战时期的珍贵文物,该馆于1958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59年董必武亲自为该馆题写馆名。5月15日,记者走进这所纪念馆,了解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不平凡的印刷机

 

      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大厅,一个庞然大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仔细端详,发现它竟然是一台油墨印刷机。“它就是国家一级文物——《新华日报》印刷机,在它的身上,发生了太多不平凡的故事。”红岩联线接待中心助理馆员刘鸣指着印刷机上的一个补丁,打开了话匣子。

 

      “1938年10月25日,作为印刷《新华日报》的重要工具,它与新华日报总馆一道落户在重庆市区苍坪街69号。”刘鸣说,“不久之后,重庆大轰炸开始了,位于苍坪街69号的新华日报总馆房屋在大轰炸中被日机炸毁,这台印刷机的机身上也被炸开了一道裂缝,后来虽成功修复,但依然留下了这样一个补丁。”

 

      面对日军的轰炸,《新华日报》的印刷也转入了地下。据了解,重庆大轰炸期间,为保证正常出报,该印刷机又随新华日报总馆转移到当时化龙桥虎头岩下的一个山沟里。“从1938年到1947年这段时间里,这台印刷机共印刷了3231期以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等政治主张为主题的《新华日报》,并散发到全国各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刘鸣说。

 

      铜锣吓走叛徒特务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的一个角落,一面普通的铜锣静静地躺在陈列柜内,并不引人注意。“别小看这面铜锣,它的背后隐藏着抗战时期南方地下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红岩联线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1942年6月,国民党江西中统站的特务带着叛徒郭潜,趁着夜色突袭广东大埔百侯镇南委机关驻扎的一个小村庄。“当他们摸到这个村庄的村口时,被这里一个起夜的村民发觉。村民立刻跑回家,取下挂在墙上的铜锣,跑到院子里使劲地敲了起来,同时还大喊‘土匪进村了,打土匪哟!’一时间,锣声四起,此起彼伏,吓得刚走到村口的郭潜和特务们心惊肉跳,四处逃窜,有的鞋子陷在水田里拔不出来,只能赤脚逃命。南委机关的工作人员闻讯后,则得以安全撤离。”

 

      参观攻略>>>

 

      红岩革命纪念馆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52号

 

      开放时间:9:00~16:30

 

      公交路线:318、210、219、802、262路、轻轨2号线(4站)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