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博物馆400多枚明信片再现老武汉模样

  黄征 通讯员卢奕 覃斌)100多年前的武汉是什么样子?昨日,由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联合主办的“那个年代的武汉——晚清民国老明信片展”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展,400多枚明信片再现当年武汉三镇的真实场景。

  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宋晓丹介绍,1869年,明信片在奥地利诞生后不久便风靡全球,并进入中国。当时,一些在武汉工作、居住、旅游的外国人拍摄了一些武汉城市风光的照片,并精选最具武汉特色的摄影作品印制在明信片上。

  “汉口通济门开拆”场景罕见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明信片中有黄鹤楼、江汉关、巴公房子,也有早已拆除的老城门。

  一张实寄于1904年的汉口通济门明信片,是此次展览中已知年代最久的展品,由收藏家皮忠勇提供。同展览中另一张通济门明信片相比,这张只有城门,城墙已经没有了,城门前还有围栏和土堆。

  资料表明:当年太平军和捻军在武汉一带活动频繁,地方当局为抵御义军修筑城堡。1864年为通出入开辟了8个堡门,1907年前后又拆堡修路。

  皮忠勇说:“通济门在一元路的市档案馆附近,这枚明信片展现的是城门拆除的场景,在全国都罕见。”

展品中还有反映生活场景的,其中一枚明信片上,几名长辫子男人正围在桌边吃饭。

  收藏家张嵩介绍,这张明信片是他今年春节从网上拍下的,那次共拍得50张与武汉相关的老明信片。张嵩说,这些明信片都为“华和洋行”印制,有洪山宝塔、长春观等多处武汉景观,从拍摄风格和规格看,应为同一摄影师所拍。

  张嵩还发现,这枚明信片的原照片应该是在照相馆“摆拍”的。画面右后侧的帘幔一看就是照相馆的布景,两个拿筷子的男子还有意看着镜头。他分析,当年华和洋行可能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专门从照相馆购买了一批照片印成明信片。

  “明信片的黄金时期为1900年到1914年,当时在武汉的一些外国人或出过国的中国人,很喜欢反映本地世俗风景的明信片。他们有的把明信片寄给远方的亲友,有的则用于收藏。”张嵩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