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搬家热闹两天,博物馆为何冷清十年

      上海自然博物馆要搬家了。“最后一个周末”,2万多名观众前来告别;“最后一个夜晚”,游人如织,闭馆不得不延后一小时。如此壮观的告别,让所有参与者动容。但当自博馆老员工们纷纷慨叹 “从没看过有这么多人参观”、“10年就热闹这两天”、“感动得有点想哭”,这番心声又怎能不令人五味杂陈?

 

      千万别小看了这“10年就热闹这两天”,类似的问题也不只存在于自博老馆。行内人讲,在国外不少知名博物馆、美术馆,之所以在工作日也常常充满了中小学生的欢声笑语,跟馆方苦练内功、一年四季不断奉上各种“文化教育大餐”密切相关。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卢浮宫艺术馆等为例,馆方往往跟所在地的中小学校建立起了长期而密切的合作与互动。通常在一个学年开始前,艺术馆设计好的文化大餐“菜单”(活动目录)已经飞到了校长们、相关老师们的办公桌上。这些菜单不仅围绕着该馆的本年度重量级大展设计,可作为帮助孩子吸收课外知识的重要补充和辅导;还有不少活动则专门针对孩子们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设计、组织成一系列互动性很强的手工活动,动脑又动手,为孩子们不断制造惊喜。

 

      要做到博物馆平时就能热闹起来,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想不想做,“我们的学养储备是够的”、“可以调动的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也获得了很多区一级教研员们的支持”,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如是说,但能不能得到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是最大的难题。毕竟,如今学生们的课业压力很大,要不要花时间在艺术审美教育、自然知识熏陶上,如何统筹时间带孩子走向课堂以外,学校管理者、家长的纠结和担心确实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今天的博物馆们,若因为我们不懂如何主动地、好好地去利用它、拥抱它,反而成了一个集体追忆的对象,或者说仅仅成了“寻找集体回忆的狂欢”,那实在是一种令人叹息的悲哀!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