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穿越“细胞墙”,听化石“说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外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馆主体外墙采用细胞核式样的镂空设计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孙中钦

  

       5月12日,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将闭馆。5月,新馆内部布展全面启动;年底前,一座充满活力、精心设计的新馆即将对公众开放。

 

      对许多上海市民来说,上海自然博物老馆是他们最具好奇心的孩提时光,是泛黄老照片上的纯真年代。今年,“老照片”将在同样独具历史感的另一块市中心区域——静安雕塑公园深处,被重新“上色”、点亮。

 

      5月4日,新民晚报记者独家提前探营,在尘土飞扬的布展现场细细“考古”,品味新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独特魅力。老馆的“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新馆明星“摇头摆尾”的阿根廷机械龙,因体格硕大、搬运困难备受照顾,率先到新馆报到了。

 

      “细胞墙”将上演激光秀

 

      南北高架西侧,北京西路北侧,有片绿意盈盈的空阔地带,在鳞次栉比市中心让人视野舒展,心情敞亮。沿着落英缤纷的清幽小路,深入静安雕塑公园,樱花林中生动时尚的现代雕塑,时不时闯入视线“打招呼”。再往里走,眼前红绿被甩在身后,一座气度恢弘的建筑呈现眼前,正是自然博物馆新馆,这奇妙的布局设计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赞叹。

 

      “荡胸生层云”。不见层峦叠嶂,没有川流奔腾,在水泥大都市里,竟能生发此等胸怀。原来,当这座城市越长越高时,新自然博物馆却精心做起了“矮”文章。若能从高处俯瞰,新馆像一只扁扁的“鹦鹉螺”,与浦东张江的另一只“鹦鹉螺”——上海光源,遥相呼应。“螺”身铺满“绿色”,屋顶绿化与见缝插针的立体绿化,让这座建筑面积仅有45000平方米的“小场馆”,拥有接近30%的“大绿化”,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散发出浓浓的“公园气质”。

 

      站在自博馆新馆面前,视线被“鹦鹉螺”南立面一条圆弧形线条牵引着,从地面蜿蜒而上,要被拉至天际线时,忽“回头”垂直而下,勾勒出若有后倾的曲面外立面。最高处只有18米,只有地上三层高,却已足够雄伟。仔细看,曲面上密布着不规则多边形,“像不像一个个乱中有序的细胞。”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分馆工程管理部部长徐晓红指引记者“看门道”。这座由国外知名设计师设计的场馆,最具特色的就是这座“细胞墙”,且意味深长:自然生命的演化正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穿过细胞墙,走进自博馆就能寻找答案。

 

      近前,曲线外立面环抱着一汪清可见底的人工池塘,是自然博物馆前部广场的核心。深看下去,“细胞墙”竟然还有15米的“根”,挖掘出地下两层空间。池塘水层层流下去,瀑布般“浇灌”着“细胞墙”。“开馆后,夜晚的‘细胞墙’更色彩斑斓,运用全彩激光、裸眼3D、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上映别开生面的‘激光秀’。市民站在广场上,或闲步公园,或在附近楼宇里,将欣赏到一部部‘科学微电影’,娓娓诉说自然历史的演化进程。”徐晓红说。

 

      新馆全球发“寻宝令”

 

      看高大逼真的恐龙化石马门溪龙,看珍稀的远古动物黄河象,看遥远神秘的楼兰女尸……筹建于1956年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曾经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给上海市民带来了许多震撼的第一次。即将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还能引起同样的轰动吗?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