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需走集约化科学化之路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以第三方身份开展了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于近日公布。本次参评博物馆共涉及21个省份418家,评估得分均值为458分,得分在800分以上的仅有4家,得分在600分以上(或可视为“及格线”)的占13.6%。(人民日报,4月9日)

 

      作为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博物馆近年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驶入了“快车道”。至2012年底,在文物部门备案的3866家博物馆中,民办博物馆有647家,约占17%。相对于公办博物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民办博物馆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然而,民办博物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专业化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重建馆轻运营等,这些问题,反过来也制约了民办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中公布的民办博物馆发展迅速与合格率较低两种现象同时存在的现实,或许正是当前民办博物馆粗放式发展模式所面临的困境。

 

      2013年7月初,作家马伯庸一篇题为《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博文,揭开了一些民办博物馆粗放式发展的面纱。那所民办博物馆中的一些“毁三观”藏品,令人们咋舌的同时,也使人们对民办博物馆的现状、发展模式等问题展开了热议。毋庸置疑,民办博物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在馆舍建设、藏品收储、人才储备、管理水平以及发展理念等方面,都跟公办博物馆存在不小的差距。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公共资源的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监管责任的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使得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停留在某种“自生自灭”的粗放式层面上。这对于整个博物馆事业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民办博物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显然不可为继。这就需要仔细审视其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所需的资源,对其发展乱象进行规制,对其软弱部分进行扶持。

 

      首先,要从源头上对民办博物馆进行规范。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设立民办博物馆首先需要在省级文物部门获得专业认可,然后通过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只有通过文物部门审核和民政部门登记获得民办非企业法人身份,民办博物馆才算取得了“合法身份证”。这无疑是确保民办博物馆合法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那些没有履行审核、登记手续的,或者在工商等部门登记的,显然不符合现有制度规定,更容易与其非营利属性发生冲突。

 

      其次,涉及到博物馆的具体运行和管理,一些民办博物馆存在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来源不明的问题,显然亟待得到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扶持。而民办博物馆虽然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营利活动,但鉴于其非营利属性,其营利所得只能用于博物馆自身发展。很明显,有限的营利活动,无法支撑起博物馆运行所需的资金。因此,公共部门对民办博物馆需要给予大力扶持,从专业人才到技术指导到资金扶持,都应该有所支持,并在提供扶持的基础上健全准入制度,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促进其集约化、科学化、健康有序发展,这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