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政协委员:挖掘文化积淀 扶持民办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在全民收藏热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民间珍藏浮出水面,部分奇珍甚至引起了省内外文博收藏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了展示古老金城文化积淀、历史传承的另一扇窗口,许多实力强、藏品丰厚的藏家也越来越迫切的想加入到助力兰州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为此,政协委员杨晓钧、胡骏、马军、杨静、阎学辉、胡东红等联名提出了《关于大力支持和扶持兰州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提案,希望兰州有实力、有愿望的民间藏家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偿所愿。

 

      我市民间文博资源丰富,一些藏品堪称国宝或绝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营文博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文化建设被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目前,全国经国家批准建立的民办博物馆已达500多家,没有办理相关手续的民办博物馆更是不计其数。一些民办博物馆事业发展好的地区,仅一个县就有好几座民办博物馆。

 

      据了解,目前我市民办博物馆发展还处在小、乱、散的状态,一些民办博物馆由于条件所限,普遍存在馆舍小、展览区窄,好多藏品无法展出。

 

      “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对兰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动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意义重大。”提案提交者之一杨晓钧告诉记者:“民间博物馆的繁荣不仅有利于调动民间资源,形成我市文博事业的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还将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博活动的发展,有效的发掘民间资源用于服务文化建设,其意义不言而喻。特别是,兰州民间这些丰富多彩的珍藏,绝对是‘华夏文明八千年’的实物佐证,这对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方案中对我市民办博物馆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快出台《民办博物馆条例》,完善博物馆管理基本制度体系,明确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文物、民政部门制订民办博物馆登记管理办法,细化民办博物馆准入标准,完善审批程序,健全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拟申办民办博物馆藏品来源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明确博物馆对藏品的合法所有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填补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切实帮助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馆舍狭小、场地不足与经费保障问题,推广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形式,依靠国家扶持政策,建立政府对民办博物馆单位的资助机制。

 

      杨晓钧说:“我们希望,对具有门类特点、行业个性或地域文化、民族、民俗唯一性的民办博物馆,以及致力于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填补某领域文化空白或稀缺的新建民办博物馆,应当给予必要和适当的政策倾斜性扶持。同时,还要加强博物馆行业协会建设,制定行业规范,鼓励民办博物馆加入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