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囍”字文化生活展(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花囍字盖罐,推测可能是陪嫁品。(图自中国台湾《中国时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末版画门神,以“囍”字为背景纹样,有趋吉避凶之意。(图自台湾《中国时报》)



据中国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现正举办“有囍!囍字文化生活展”,展出150组件与囍相关的文物,让观众认识“囍”的故事,也渲染农历年节将至的喜气。

“有囍”展的展品中有20余组史博馆典藏清末民初文物,包含饰品、洞房、版画、银锭等,上头都有“囍”字。现场并有厅堂、洞房红眠床的场景布置,古色古香,宛如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时空。

相传“囍”字由来,是宋代王安石在赶考途中,路过马家庄,见马员外出了副对联,上联是“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征求下联。王安石因急赴京赶考,未有理会,岂知会考时,主考官以“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上联要求王安石对下联,王安石想起马员外的“走马灯”上联,以此来对“飞虎旗”。

之后,王安石来到马员外家,又以“飞虎旗”为下联对上联的“走马灯”,让马员外相当赏识,便将女儿许配。成亲当日,王安石接到中了进士的喜讯,因为喜上加喜,就写了“囍”字在门上,从此“囍”字在民间传开。

“囍”字的具体出现,是在北京故宫坤宁宫东暖阁,这个房间为清皇帝大婚的洞房,房内到处可看到“囍”字,充满喜气。

这次展品有清末民初挂在厅堂的《囍帐》,画面中央一个大大的“囍”字,两旁绣有八仙。此外,脸盆、蚁除、银锭,乃至北方人养蝈蝈装的“蝈蝈罐绣套”外,也绣有囍字。可见不分年代、地域,“囍”都是人们喜爱的讨喜字。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