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贡院将变身全世界最大的中国科举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科博馆效果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御制宸翰碑 
 

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南京夫子庙江南贡院正门处的八个大字道出了这个地方的高规格。始建于公元1168年的江南贡院,经过明清两代的扩建发展,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时期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有建筑3万余间,号舍20644间,超过了故宫的9999

未来,这里将变身全世界最大的中国科举博物馆。20日,第十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南京召开,近百位海内外专家汇集秦淮,探讨科举的新发现及新成果。

新规划

尘封宝盒展示隋至清科举制度

科举作为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历经1300年,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启发了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夫子庙这处新建的中国科举博物馆究竟是啥样?就像是一个尘封的宝盒。由于是庞大的地下工程,施工难度非常大,正采用逆作法施工。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董事总经理张军这样形容。

从初步设计效果图上看,新建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就像是埋在地下的一个大盒子。该馆及其配套项目东至平江府路、南至贡院街、西至金陵西路、北至建康路,总占地面积约6.63公顷,博物馆为地下4层建筑。亮点在建筑中间,将有一个透光天井直视地下4层。

这里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在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等遗存的前提下,将打造一个科举制度档案库、一部埋藏已久的国史档案——地下各层主要将囊括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档案,成为荟萃科举文化精华的集大成之地。

项目计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为明远楼以南、以西部分,主要是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等遗存,建设科举博物馆主馆展陈区、科考号舍区、碑刻长廊区、名人雕塑区等。2014年完工后,将实现夫子庙科举、儒学两条文化中轴线的对接,完整展现孔庙、学宫、贡院三大文化景观群。

新文物

8份文件保下今天的贡院

未来的中国科举博物馆,科举文物的展示将成为重头戏。

早前,科举文物征集活动也已全面展开,秦淮区文化局局长赵久明欣喜地介绍,通过民间藏家藏品收购、博物馆之间的文物借展及仿制等方式,目前征集的文物总数量已达到4900件,一共是九大类,科举的雕刻、书画、陶瓷、供器,科举的书籍、试卷,有朱卷墨卷、私塾试卷、书院试卷、县学试卷、府学试卷、国子监试卷,以及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试卷等,都是手写的原件。

研讨会上,江南贡院得以保存的历史珍贵资料也将首次曝光。

1905年,清光绪年间,科举制度废止,江南贡院停止开科取士。

民国初期,拆贡院、辟市场的倡议盛行。此次研讨会上,8份文件将首次露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兵教授介绍,当时这8份文件都是上书,提出不能拆除江南贡院的。

最终,公元1919年,贡院大部分被拆除,但贡院内的明远楼、衡鉴堂和一部分号舍有幸被保留了下来,约3万平方米的中心建筑成为历史文物,供后人观瞻。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为商肆闹市

新考证

上江下江考棚并非预考之地

南京老地名上江考棚下江考棚的由来源远流长,其实它们就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遗留物

依照规定,报考者应先通过预考才能参加江南贡院的举人考试,这参与预考的地点就称之为考棚。当时由于以长江为界,安徽就称为上江,江苏就叫做下江,因而就出现了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的地名。

明代至清代前期,上江考棚都设在朝天宫旁的皇甫巷。上世纪80年代在附近曾发现有上江考棚的界碑。清同治十四年,上江考棚被迁往城南的边营附近。前不久开街的老门东街区里,上江考棚已经基本完成修缮并即将开放。不过,李兵教授透露,今天的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有教授就考证出这里不是考生预试的地方。

有考证说,在明代时,每隔三年各省都会举行一次乡试,老百姓称之为大比之年。当时的两江各县、州、府的秀才、廪生等云集江南贡院应试,考中者即为举人。为了服务考生,南京设了考生宿舍,即考棚。安徽的考生住在上江考棚,江苏的考生住在下江考棚。不过有些考生很有钱,就在外面住旅馆,或者租房子。由于学生太多了,考棚里住不下,很多人住在考棚外面。有些人早在一年前就来住下了。

秦淮区副区长何素玉表示,夫子庙自古就是因为有了奔江南贡院而来的巨大人流才热闹起来的。在夫子庙建设中国科举博物馆项目,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国科举制度在世界文明格局中的价值和贡献;推动夫子庙由商贸旅游景区向文化休闲旅游景区转型,未来夫子庙将因中国科举博物馆而更加繁华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