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民间博物馆发展多些制度保障

为给民间藏品提供一个展示的窗口,从2011年年底起,洛阳市正式启动民办博物馆筹建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民办博物馆的数量从无到有,直至跃升到21家,已占全省民办博物馆总数的“半壁江山”。(11月18日《大河报》洛阳新闻)

自2011年以来,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落置在河洛大地。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民间博物馆总数占据全省总数的“半壁江山”,在向世人展示洛阳文化底蕴厚重的同时,也让外界看到洛阳人在保护和宣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

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民间博物馆机动而灵活,作为国有博物馆的重要补充,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其面临的处境却一直都不容乐观。虽然国家文物局与文化部等于2010年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并提出让民间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一样,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遗憾的是,《意见》展现出的美好愿景,在诉诸现实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民间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一个标准的身份界定。沦为博物馆中的“黑户口”,其处境非常尴尬。虽然它同国有博物馆一样,承担着服务社会公众的职责,但其并不是由国家出资,也不归属于国家文物体系,这就意味着它不可能得到国有博物馆那样的“福利”。由于资金得不到保障,并不能将高端人才吸引到民间博物馆的工作中去,这就让民间博物馆的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在政府和社会捐助“输血”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在行业内存活,民间博物馆就需要格外重视自身“造血”功能。但博物馆不同于其他企业单位,它带有极强的公益性质,投资利益驱动力极其有限。再加上其运营成本非常之高,所以民间博物馆很大程度上遗憾地沦为有钱人的“游戏”,需要依靠经营者的资金投入来维持其生命。

虽然民间博物馆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但其在传承传统文化、文物保护方面的作用却举足轻重。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起来的每一个民间博物馆,都像在历史文化领域打开的一扇窗户,它让人们看到一个文化多元的洛阳,这种文化自豪感对市民来讲,显得弥足珍贵。面对民间博物馆的尴尬处境,我们需要在制度层面给予其足够的保障,如此才能让民间博物馆之路走得更长远。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