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灯痴藏灯800盏 欲建家庭灯具博物馆(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之旭对自己收藏的灯爱不释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印度煤油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之旭的家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煤油灯。 
 

夜幕降临,64岁的刘之旭忙完一天后,习惯性地走进只有他和灯的世界,关掉家里所有的灯,悠然点亮墙上挂着的一盏小煤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他想起年轻时母亲提着煤油灯,站在门前等他回家……想起房间里一盏盏灯的故事,整个人仿佛跃进了斑驳的时空之中。  

刘之旭平时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收藏各式的灯,为了一盏灯,可以冒雪上门,8顾灯主人;为了一盏灯,可以搜遍全国,历经年余修复残灯;为了一盏灯,可以啃着馒头,遍寻乡里,将省下的每一分钱换成别人眼中无用的灯具……他也因此被人戏称为灯痴

历经10年,刘之旭收藏古今中外近800盏各式灯具,除了自己受益匪浅外,他希望能与更多人共同分享这些人类文明的结晶。他梦想着建立一个家庭灯具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走进灯的世界,通过灯来了解人类对于光明的渴求与呵护,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深远。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收藏爱好者能像他一样,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的藏品,为将武汉打造成博物馆之城添砖加瓦。

恋灯

灯是家的温暖

115日,记者走进刘之旭家的那一刻,这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已是灯的海洋,眼前各式各样超乎想象的灯具令人恍如隔世,大开眼界。

3个古色古香的大木柜,摆满了灯具,木柜上方也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古灯。

只要说到这些灯,刘之旭脸上就会泛起异样光彩。他不但清楚其材质,对每盏灯的年代、用途和背后的故事都能娓娓道来。

刘之旭说,年轻时在老家洪湖,家中兄弟姐妹6个,负担很重,他靠走乡串户给人照相谋生,记忆中,每次天黑回家,母亲就提着煤油灯在家门口等,远远看到家门口的灯光,心里感到无比温暖。

刘之旭说,10年前,他在安陆偶然看到一个憨态可掬的中国娃造型的灯,一下子被深深的吸引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全国各地寻灯。

因为痴迷灯具收藏,刘之旭先后花费了数十万元,收藏灯具花费巨大,起初遭到了妻子的极力反对,但看他如此痴迷,妻子现在也表示默许了。

爱灯

8茅庐求得神灯” 

刘之旭家客厅里摆放着一盏美轮美奂的铜质佛晓灯,这是他所购买的最为昂贵的灯,为了购买这座佛晓灯,他先后8次上门,最终买回了藏族服饰店的镇店之宝——佛晓灯。

刘之旭说,6年前他去江汉路逛街,路过一家藏装服饰店时,看到店里摆放的佛晓灯后,刘之旭瞬间被深深吸引住了,当即要店主王先生将灯卖给他。但是店主称,这座佛晓灯是从尼泊尔带回武汉的,是不卖的镇店之宝。

被拒绝后,刘之旭回到家仍念念不忘,冒着雪,再次上门求购,这次店主为其真诚所动,开价要1.5万元,这么高的价格远超出他的承受范围,后来又多次上门,店主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最终在他第8次上门求灯后,以7500元将这座佛晓灯卖给了他。

痴灯

寻遍4省拼齐一盏灯

刘之旭所有的灯具藏品中,一件高60厘米的玻璃煤油灯格外显眼,它也是刘之旭最为珍爱的藏品,煤油灯的4个部件,历经一年寻找,终于找全了。

刘之旭说起这座大煤油灯,甚是兴奋,5年前,他在广州一古玩市场上淘到一个玻璃的煤油灯底座,后来在武汉泰宁古玩市场上购得了同样大小的灯马口,在郑州一古玩市场上淘到配套的玻璃灯罩,最终在北京淘得灯头。

赞灯

灯是一种文化 

灯是一种文化,看着这些灯,为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刘之旭说。

在刘之旭收藏的灯中,有历经数千年的石灯、陶灯、铜灯……,也有产自美国、西班牙、德国的灯,这些灯穿越数千年,横跨四大洋。

刘之旭的灯具收藏中有两盏造型十分相似的防风灯,一盏是产自宋代的陶制防风灯,一盏是美国二战时期使用的铜制防风灯。

刘之旭说,买回这两盏灯后,他摆在一起比较,觉得中国人民还是聪明些。

梦想

建家庭灯具博物馆

目前,刘之旭收集到近800盏灯,历时跨度较大,门类较全,他梦想着建立一个灯具博物馆。刘之旭称,前不久得知武汉打造博物馆之城,建立灯具博物馆既可增强武汉的文化气息,也可让更多的人知道人们追求光明的历史。

同时,他也希望其他有收藏爱好的市民也能像他一样,将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和世人分享。

政府

大力支持私人博物馆设立

武汉市文化局博物馆处工作人员周先生称,把武汉打造为博物馆之城,是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一环,其中支持私人博物馆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武汉市共有私人博物馆30余家。

周先生表示,武汉市政府支持私人博物馆的建立,私人博物馆的建立需要先在文化部门进行申请,然后有关部门会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对于符合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政府会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支持。

据了解,武汉将建设一批博物馆,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政府支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博物馆,计划到2016年,武汉地区博物馆总量将达100家。

为将武汉打造成博物馆之城,提升武汉城市文化底蕴,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晨报发出呼吁,欢迎各位民间藏家热心参与到武汉博物馆之城文化建设中来,与广大市民一同分享您的独特收藏,有意者请拨打晨报新闻热线85777777,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郭钦视点

让更多个人爱好变成城市文化底蕴

每天司空见惯的灯具,不想也承载着历史,也是一种文化。当然,这些只有像刘之旭这样为灯痴迷,只有面对着这800多盏各式灯具,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余时间,都会将这时间花在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但这些事情是能真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裨益,还是只是虚度了光阴,这其中却能照出个大小来。

实际上,个人的业余爱好和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当一个城市的文化气息足了,有了更多博物馆这样的去处,自然能带动更多个体将业余时间花在那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培养出个人更高雅的业余爱好,而当更多个体有了这样的业余爱好,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就更显深厚了。    

小小的灯具也是一个载体,也能承载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由此观之,刘之旭的灯具收藏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武汉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民间力量,这力量不可小觑,唯有这力量多了,文化五城的建设才能更扎实,更深远。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